新瓦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重归黄金年代 > 重归黄金年代 第6节

重归黄金年代 第6节(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这……”李大琪愣了愣,思索了会儿点点头:“这也是,没道理把我们沪海排除在外。”

“对啊!”宋援朝道:“你想想,无论是城市基础、人口、轻重工业、经济,沪海都是最强的,这是沪海的优势。国家不会看不见,也不会把沪海排除在外。”

“大琪,如果你信我的话,暂时不要南下,先等等,至少等户口问题解决,时机成熟了我们一起过去,我保证,到那时候绝对比你现在去更好。”

李大琪听完后毫不迟疑,一口答应。按照他的话来说,他不信宋援朝还能信谁呢?何况早些晚些对于现在的他也没什么区别,既然宋援朝这么说了,李大琪就等等呗。

从李大琪家出来已是下午四点了,原本李大琪是要留宋援朝晚饭的,不过被宋援朝拒绝了。

去羊城的确是一条出路,虽然这条路一开始不好走,也很辛苦,但成功的人不少。

宋援朝知道,李大琪就是这些成功者之一。

在后世的时候,李大琪在南方的确赤手空拳打出了一片天地,虽算不上什么巨富,但也是地方颇有产业的商人,由此可见李大琪这条路并没走错。

“这个我也听说了,中央在去年年底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国策,羊城和鹏城是试点,尤其是后者据说还要成立经济特区,不过关于这件事上面还在讨论。”宋援朝有些记不清特区的成立具体时间了,但他确定是明年,也就是1980年。

“对对,这和我老铁信里写的差不多,没想到你也听说了?”李大琪很是兴奋道,这一激动嘴里就冒出了大渣子味,毕竟他在辽东呆了整整八年,当地话早就说的极溜。

另外,顶替家长进厂工作,这工资待遇全部是按新进工人来计算的,这样一来会吃亏不少。

要知道那些在厂里干了一辈子的老人,他们的工资加奖金、补贴什么普遍相对较高,而子女顶替之后拿到工资是最低级别的,就算加上提前退休的退休工资,两者合计也比老人工作时到手的少些。

“男子汉大丈夫,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李大琪眼中有光,神色坚毅拍着胸口对宋援朝道:“在辽东八年,老子不一样熬过来了?难道回来反而就活不下去了?这不可能!”

“我早想过了,大不了就先打打零工,干些杂活先干着再说。另外下乡时有个羊城的知青和我关系很铁,前几天来信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那边的气氛缓和了许多,做小买卖的人这些日子断断续续都冒出了不少,政府那边也默许这些,虽然辛苦但能挣着钱,问我要是在沪海呆不下去索性就去羊城找他,和他一起干,反正也饿不死自己。”

宋援朝这时候才明白为什么前世的时候没能联系到李大琪,一来是李大琪的家搬了,二来恐怕就是这个原因。

第11章 南方

骂了句娘,宋援朝心中烦躁,拿起烟抽了口,谁想一抽之下才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烟已经灭了。

把烟头随手丢进烟缸,宋援朝问李大琪厂里对他的工作安排有什么说法,李大琪无奈地告诉他厂里直到现在都没回复,这些天他爸一直在想办法呢,无论如何这工作总要先解决,哪怕就算是干个临时工也行,总不能一直在家无所事事吧。

“其实我和你说,我还真不想去厂里上班。”李大琪又抽完了一支,正要摸第三支烟,宋援朝叹了口气从口袋里掏出今天出门时带的好烟递过去:“你少抽点,就算忍不住也尽量抽好些,你这烟太差抽多了对身体不好。”

“没事,我身体好着呢。”李大琪笑着接过烟,瞧了眼顿时眼亮了起来:“这烟不错,嘿嘿,便宜我了。”

“科长,现在怎么办?三厂那边不肯松口,四厂的路子也走不通,您得想想办法呀,要是这问题解决不了我们回去怎么交代?”眼镜男满面愁容,表情都快要哭出来了。

“我想办法?我就是一个小科长又不是神仙,哪里有办法好想?”胖同志的表情比眼镜男好不到哪里去,同样愁容满面,一只手捏着烟,另一只手不住撸着脑袋,这原本就不旺盛的头发都要被他撸光了。

“要不,我们明天直接去一厂和二厂那边问问?”眼镜男迟疑地说道。

“去了也白搭!”胖同志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三厂和四厂我们多少还算有点关系,这都吃了闭门羹,何况其他几家厂子?早知道现在当初都干嘛去了?花了这么多钱,弄了这么一堆废品,想硬销给人家?人家又不傻。”

“可是科长,这厂里还等我们回信呢,出来都这么多天了,要这样回去的话怎么交代?”

洗完,一身轻松,宋援朝端着东西回到了房间,一进门发现同住的客人终于回来了。

“你们好。”

“你好,你好……”

进门,正在交谈的两人听到声音同时抬头向门口望去,见端着脸盆的宋援朝走了进来,顿时明白这是同住的客人,双方客气地相互打了声招呼。

这是两个穿着蓝色的干部服的男子(类似六五式军装,但又有些不同),从他们的打扮来看,应该是那一家企业来出差的干部。

想了想,宋援朝决定在姑苏住上一夜,等明天天亮再回。

他买了一张明天上午八点半的车票,离开火车站后步行往市区方向走了一段路,随后找了一家看起来比较干净的旅馆住了下来。

现在的旅馆可不是后世的宾馆,单间房极少,通常都是一间房住三到五个人不等。

住宿需要单位的介绍信,价钱也是按床铺来算的。宋援朝找的这家旅馆比较干净,价格也稍贵些,住一晚居然要两元钱,不过因为旅馆有公共浴室,这家旅馆住的人不少。

开了个床铺,宋援朝进屋线转了转,这是一间三人的房间,之前入住的人没在看样子应该出去了,靠窗的一张床前摆着行李,中间一张床的床头柜也有着牙膏牙刷这样的私人物品,留给宋援朝的是靠门的那张床。

“阿爸,姆妈,儿子今朝来看你们了……”

宋援朝哽咽地说道,泪眼朦胧间仿佛父母正在自己面前看着自己,和当年一样对他笑。

“儿子回来了,前天刚回来的。”宋援朝抹了把眼泪,对父母说道:“有件事儿子要告诉你们二老,我在前世已经死了,等眼睛睁开不知道怎么回事又回到了这个年代,是不是阿爸姆妈你们在天上保佑我?特意让我回来的?”

“阿爸,姆妈,儿子不孝,前世没有给宋家留下一男半女,也没有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是不是你们觉得看不过去,才把儿子给拉回来的?如果是的话,你们能不能告诉我一声?”

一阵微风吹过,贡在墓前的蜡烛微微晃动,宋援朝目不转睛地看着跳动的烛光,心中不由得激动起来。

老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沪海寸土寸金,所以沪海人去世后大多数都会葬在姑苏,而姑苏郊外的不少荒山就是集中的墓园。

这个地方宋援朝熟悉的很,因为前世他来过无数次。

现在这里还不是后世装修极好的样子,现在的墓园显得很是老旧和萧条,再加上现在也不是清明扫墓的时候,整个墓园除了个腿脚不便的看门老人外,也就是宋援朝一个外人。

步入墓园,踩在一条土路上,两旁是高高的野草,土路延伸向上,是石条砌就的阶梯。

李大琪笑着回道,爽朗的笑声在屋里回荡,宋援朝一听也乐了,同时也笑了起来。

“回来这么多天了,户口迁好了?工作的事呢?有什么打算?”宋援朝问。

李大琪抽了口烟,摇头道:“户口还要等些日子,至于工作……我家现在的情况你也看见了,现在我爸在电子厂车间上班,我妈倒是老样子,还是在纺织厂。”

“不对啊,我记得李叔叔以前不是工程师么?怎么现在跑去车间了?”宋援朝皱眉问。

“一言难尽。”李大琪叹道:“我爷爷走后我爸就下放车间了,这世道人走茶凉还真是一点都没错,要不是我妈亲戚在这有套房接济,说不定我一家就得去睡大马路。”

现在李大琪家的条件不好,小小的蜗居住着四个人,李大琪没工作,他妹妹李晓芸还在读书,宋援朝可不想让李大琪为难。

况且作为一辈子的朋友,不吃一顿晚饭又算得了什么,同李大琪约好改天来宋援朝家两人单独聚,宋援朝就起身告辞了。

第二天凌晨五点天还没亮,宋援朝早早地起来去了火车站,拿介绍信买了当天到姑苏的火车票,从沪海到姑苏的火车现在要坐三个多小时,差不多十点多到了姑苏,宋援朝在火车站外找了一辆三轮车,谈好价格后拉着他去了郊外的墓园。

第12章 姑苏旅馆

姑苏是沪海的后花园,两地接壤离的很近。

“怎么样援朝,要不我们一起去南边闯闯,打小你就比我聪明,有你在我也放心,我们兄弟两个携手南下羊城,一起打出一片天地!”

李大琪拍着大腿越说越来劲,想拉着宋援朝一起干。

说实话,宋援朝还真是有点心动,但很快他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在昨天的时候宋援朝已经考虑好未来的路怎么走了,并已开始付诸实施。

“南边肯定会去,不过不是现在。”宋援朝想了下如此对李大琪说道。

见李大琪有些疑惑,宋援朝笑道:“我自己有点想法,也有些打算,具体的暂时还不成熟,等过些日子再和你细说。不过我有句话要问你,既然国家开始改革开放,这绝对就不可能只开放南边,沪海作为全国最大的城市,难道就会例外?”

前世多年后,宋援朝才打听到李大琪早在1979年的时候就离开沪海去了南方,他之所以去南方恐怕就和这提起在羊城的知青朋友有关。

到了南方后,李大琪很长一段时间都在那边,之后或许也回过沪海,不过那时候宋援朝的家因为拆迁的原因也搬走了,两人就此再也没联系上。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12月18召开的,现在才过去了短短两个月。

这次三中全会正式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对此宋援朝自然是很清楚。

可因为种种原因,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南方开始,之后几年才逐步推行到了全国各地,所以从李大琪所讲的关于羊城的情况应该是准确的。

拆开,叼起一支点上,李大琪舒坦地吐出一团烟雾:“这些天我一直在外面转,现在回来的知青实在是太多了,其他的地方不说,光是我们这片就有好几十个,这些人找到工作的一个巴掌都能数得出来,有大半还是家里老人早退让孩子顶替的。”

“我爸妈年龄也不大,而且我爸那人你也知道,在厂里搞了一辈子的技术,要是没工作可要了他老命了。纺织厂那边全是女工也不适合我,所以我也不想走顶替的路,另外我妹妹打算明年考大学呢,顶替我爸进厂这家里收入就得少一大截,这条路我爸和我商量的时候直接就被我否了。”

宋援朝点头表示理解,虽然顶替是一条出路,可同样也是最无奈的出路。

知青回乡后,许多家庭为了子女工作的问题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走了顶替进厂的这条路。

虽然这条路可以为子女解决工作问题,但作为家长,许多人还远没有到退休的年龄,就像李大琪的父亲,现在还不到五十岁,他这种干技术的人才,这个年龄阶段正是人生的黄金期。

这两人一个胖,一个瘦,胖的那位估计四十来岁,头上已经半秃了,呈现荷包蛋的趋势。

瘦的那位戴着眼镜三十出头的样子,两人之间明显以胖同志为主,因为胖同志的床就是靠床的那张,再加上眼镜男对胖同志的称呼是“科长”,显而易见相互关系就能猜得出来。

各自打了声招呼,相互点了点头,宋援朝就收拾起了自己的东西,至于那两位继续抽着烟轻声交谈着。

宋援朝把脸盆在床底放好,毛巾什么晾在门背后的架子上,接着从书包里找出本书,半躺在床上看起了书。

出门在外,虽然同处一室,宋援朝也没有去和不认识的人主动搭讪的想法,反正他就睡一晚上,身上带着的钱都在贴身的内衣口袋里,又没带什么行李,更不担心碰上什么坏人。

对此宋援朝倒也不在乎,反正他只是在这住上一晚明天天亮就走,从书包里掏出个搪瓷缸摆在自己那张床的床头柜上,用这种方式向人告知这张床已经有主了。

接着,宋援朝就出了旅馆在附近走了走,顺便在市区的老字号买了点当地特产点心。既然来了,总要带点东西回去,无论是张建国一家老小,还是过几天约好来自己家聚的李大琪,这些特产都是极好招待人的。

买好东西,找了个地方吃了碗面。

姑苏的面是极有名的,加了八宝浇头的面不软不硬,色香味俱全,吃的极是舒服,等吃完面后天色也已经开始擦黑了,宋援朝回到旅馆的时候同住的两个人还没回来,宋援朝也不在意,径直拿了毛巾和脸盆去旅馆的公共浴室洗澡。

旅馆的公共浴室在走廊的尽头,说是浴室其实就是一个贴了瓷砖的房间里接了几根冲洗的铁管子,能让人洗个热水澡而已,不过在这个时代拥有这样设施的旅馆并不多见,这也是这家旅馆价格稍高,生意好的缘故之一。

“是的吧?一定是这样吧?”宋援朝冲着墓碑又磕了三个头,流泪道:“你们放心,儿子这一次一定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了,一定不会辜负你们的期望,阿爸姆妈,现在还规定不能烧纸,等过上几年放开了,儿子一定给你们多烧点,这些点心都是你们生前最爱吃的,你们多吃点,在那边过的好一点,一定要保佑儿子啊!”

在墓前宋援朝同父母说了许多话,前世的,今生的,凡是心里想到的,憋了许久的统统说了出来,直到三支香全部烧尽,宋援朝再一次重重磕了几个头后这才起身。

站在墓前,对父母说了声过几个月再来看你们后,宋援朝抹了把眼泪转身下山。

下山的时候,宋援朝心中畅快了许多,也许是他把心中憋着的话在今天全说了,这些话说出去后,心里自然放开了,整个人也变得更轻松了起来。

等回到姑苏火车站,时间已是下午四点左右了,宋援朝来的时候吃不准回来的具体时间就没买回程票。现在去售票处看了看,回沪海的车只有晚上九点的慢车,而且这趟慢车要坐足足六个多小时,等到了沪海是第二天凌晨三点半。

向上走,阶梯的两旁,一眼望去高高矮矮的墓碑比比皆是,宋援朝边走边仔细分辨着,花了好些时间才找到了地方。

宋光增和王素芬的墓是合葬墓,一块墓碑上左右各是他们夫妻的名字,上面还刻着“子宋援朝泣立”的字。

宋援朝停下脚步,望着墓碑,两行泪水不由自主地落了下来。

他站在墓前许久,也不知道过了多少时间,蹲下身清理起墓地四周的杂草。

因为自己在西北的缘故,王素芬落葬后几年里都没人来扫墓,墓地显得很是杂乱。宋援朝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清理完,之后从包里取出昨天傍晚特意跑去乔家栅买的糕点以此在墓前摆好,再掏出两个搪瓷缸,拧开水壶倒上了黄酒,最后点了两支蜡烛三柱香,冲着墓碑跪了下来重重磕了三个头。

皱着眉头,宋援朝问李大琪按照政策可以去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不去找厂领导反映情况?

可李大琪苦笑着告诉宋援朝,占了他们房子的那家就是现在的厂领导,找了又怎么样呢?难道对方能把地方腾出来再让给他们家不成?

此外,李大琪这一次回来工作没有着落,李叔叔还打算求厂领导给李大琪一份工作呢,假如这时候因为这事得罪了人,那么李大琪的工作就没丝毫希望了。

“这不欺负人么!”听完李大琪的解释,宋援朝心里顿时一团怒火,这天下哪里有这样欺负人的?

“没事援朝,这种事也不是我们一家,想开了就好。”面对宋援朝的不忿,李大琪反而安慰起了他。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