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瓦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明国士 > 大明国士 第319节

大明国士 第319节(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所以他一开始也没想过向朱棣要主将的位置。

现在结果尘埃落定,他倒也不是不能接受。

他拱手道:“陛下,臣愿为成国公麾下一老卒,为大明死战。”

朱棣沉吟片刻,淡淡的说道:“可。”

得到朱棣的应允,盛庸躬身一礼,便退回了勋贵的队列之中。

第三百二十二章 兴师问罪

大殿之中的气氛被盛庸打破,朱能也不好意思继续装死了。

征战安南确实不好搞,但不好搞他也得搞,不然悠悠青史留给他的就是万世骂名。

堂堂大明永乐一朝,打个安南还得前朝老将出马,他朱能丢不起这个人。

更别说他身为大明武将之首,新朝第一次出征,主将的位置若是被前朝盛庸抢走,那永乐朝的勋贵们还不得戳他的脊梁骨啊。

众人下意识的看向来人,就见盛庸带着一脸视死如归的表情走到大殿中央。

他先是有些歉意的看了为首的朱能一眼,随后朝朱棣拱手道:“陛下,那伪王黎季犛辱我大明太甚,我大明乃是天朝上国,泱泱大宗,岂能受此大辱,臣愿带兵南下取回黎季犛的人头,为四海诸国诫。”

看见盛庸,朱棣有一瞬间的愣神。

他没想到,第一个站出来的人竟然会是坐了两年冷板凳的盛庸。

老实说,这两年他心中有过无数次弄死盛庸的想法,不仅是为了死在盛庸手下的心腹爱将张玉报仇,也是为了抹除当初被盛庸围追堵截时留下的阴影。

文官们脸色铁青的看着一群勋贵武将。

身为武将之首的朱能迎着朱棣不容置疑的目光,只得转头看向文官阵营中的茹瑺和蹇义,希望他们能站出来说句话。

可惜,大家都是人精,朱能的目光刚刚看向自己,茹瑺便瞬间收回那副吃了屎的样子,装出一副眼观鼻鼻观心反正不关我事的态度。

蹇义倒是依旧脸色铁青,毕竟一旦打仗,他这个大管家就只能勒着肚子过活。

但考虑到朱棣的态度,蹇义还是决定不蹚这滩浑水。

如果他猜得不错,被朱棣留住议事的人应该都是今日朝会上被他点将的人。

那么问题来了,他又不出征,朱棣叫他干嘛?

带着满心的疑惑来到偏殿,不出陈堪所料,以朱能为首的一干勋贵已经正襟危坐。

陈堪找了个角落里的位置坐下,准备将自己的包装成一个小透明。

但也不知道为何,他刚刚走到角落里,整个偏殿中的人便朝他行起注目礼,包括朱棣在内。

摇摇头,陈堪准备回家补个觉先。

下午朱高炽要带着朱瞻基来拜师,他一副呵欠连天的样子有碍观瞻。

但还没来得及走出洪武门,便被朱棣遣出的小太监拦住。

那小太监一脸恭敬道:“侯爷,万岁爷召您入偏殿议事。”

陈堪一愣:“你是说,陛下叫我?”

朱棣点将完毕,便将目光投向了文臣所在的队列之中。

“此乃国战,还望诸卿同心同德,扬我大明国威。”

“退朝!”

朱棣一番行云流水的点将操作不仅镇住了文臣,也震住了陈堪。

此时此刻,朱棣身上的独断专行的暴君体质暴露无遗。

被朱棣点到名字的几位永乐朝名将相继出列。

朱棣淡淡的说道:“尔等皆入成国公征夷大将军朱能麾下听用,领兵十万至云南,朕再拟旨一封,让西平侯沐晟,镇远侯顾成起十万大军与尔等合兵一处,荡平安南。”

这一刻的朱棣,是真正掌控着数千万人生杀大权的绝代帝王,他的命令没有任何人能够反驳。

原本还有满腔愤概的茹瑺和蹇义,也在此刻闭上了嘴巴。

他们是文臣,维护文官集团的利益是应该的。

“臣领旨。”

茹瑺瞪大了眼睛,第一次觉得自己对这位陛下的了解不够。

这就直接任命了?

既然乾纲独断,那要他这位兵部尚书还有何用?

朱棣没有理会群臣的表现,继续点将道:“历城侯盛庸,新城侯张辅何在?”

他登基不过两年,但这两年大明国内并不平稳,那些藏在暗处的建文余党躲在暗处时不时的给他下绊子,再加上他上位之后便将所有叔伯兄弟子侄的权利尽数收缴。

民间已经有传言他是一个刻薄寡恩的君主。

现在更是一个小小的安南都敢忤逆他的命令,须知太祖爷在位时,一声令下,四方诸国莫敢不从。

黎季犛的挑衅,狠狠的刺激到了朱棣那颗敏感的自尊心。

所以他才会直接跳过所有流程,希望能携征战安南的大胜之危来压制住国内的声音。

主将的人选确定,接下来便是选定副将,以及出征兵员之事。

茹瑺在心里盘算了一下,正准备上前奏事,朱棣忽然开口了。

“成国公朱能听令。”

朱能手持笏板出列:“臣在。”

朱棣道:“朕钦封你为征夷将军,领兵二十万开赴安南,务必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平定安南之乱,为天下诸国诫。”

叹了口气,朱能瞥了盛庸一眼,随后上前半步,朝朱棣拱手道:“臣愿领兵走一遭安南。”

朱棣的目光在盛庸和朱能身上左右摇摆。

片刻之后扶着眉头淡淡的说道:“既然成国公主动请缨,那便由成国公走一趟吧。”

听见朱棣最后的决定,盛庸的脸色更加黯然。

但他也知道,以他劣迹斑斑的履历,不管怎么轮主将的位置肯定都是轮不到他的。

之所以一直没动手,主要还是顾及到盛庸此人在南军之中的影响力。

所以他虽然迫切的想要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但盛庸却一直没有在他的选将名单里,同时,他也不认为盛庸会主动请缨。

但现在盛庸站了出来,一时间,朱棣的心情有些复杂。

片刻后,朱棣继续问道:“还有哪位爱卿愿意主动请缨?”

盛庸闻言,脸上不自觉的闪过一丝落寞,陛下这是连求死的机会都不给他吗?

别到时候人情没落下,自己反而被陛下记恨上。

他常年和钱打交道,利益的权衡自然也六得一批,所以他干脆将头放低,假装没有看见朱能的目光。

大殿之中安静得落针可闻,朱能见两人的作态,也知道指望不上他们了。

他深吸一口气,便要迈出步子。

但就在这个时候,一连串急促的脚步声响起。

陈堪下意识的摸了摸鼻子,问道:“陛下,臣身上有什么东西吗?”

朱棣摇摇头:“没有。”

小太监点点:“是的。”

陈堪求证道:“你确定是叫我?”

小太监脸上露出一丝茫然:“是叫您啊,大明还有第二个靖海侯吗?”

经过两次确认,陈堪觉得朱棣可能真的是叫他。

随后,他的心里冒起一个大大的问号。

陈堪也总算明白了为何后世将朱棣称之为永乐大帝。

大帝就该是这样的,不接受任何掣肘,杀伐果断,独断专行,却又无一错漏。

今日的早朝散得快到陈堪有些心慌。

待陈堪踏出大殿,天边不过刚刚泛起一抹微光。

这应该是大明朝自建国以来,散朝散得最快的一次。

但有些利益可以维护,有些利益,即便是想维护也无能为力。

征战一个小小的安南,朱棣出动了一个国公,数位国侯,数位伯爵,这已经是将安南之战当成灭国之战来打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很快安南这个国家就会从地图上抹去。

理论上来说,文臣们应该提醒一下朱棣,安南乃是太祖爷钦定的十五个不征国之一,但那也是仅仅存在于理论上。

现在活下来的文臣大多都经历过建文四年的大清洗,他们很清楚什么事情他们该说什么事情他们不该说。

盛庸一愣,没想到第二个名字就点到了自己。

但还是和张辅一同迅速出列道:“臣在。”

朱棣道:“历城侯盛庸任征夷左副将军,张辅任征夷右副将军,于成国公朱能麾下听用。”

二人拱手道:“臣领旨。”

朱棣继续点将道:“丰城侯李彬,云阳伯李彬......”

陈堪看明白了,朝堂之上的其他人也不是蠢人,尤其是早早就开始钻研自保之道的朱能和丘福,他们自然也知道这朱棣这句主动请缨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征战安南不仅要胜,还要胜得干净利落又漂亮。

他们都是征战沙场的宿将,打心底明白朱棣要他们做到什么样的程度。

但正是因为明白,他们才不敢主动请缨。

毕竟这要是失败了,或是没有达到朱棣心里的预期,搞不好头上这顶乌纱帽就保不住了,乌纱帽保不住还是小节,重要的是项上人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