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瓦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人人都爱马文才 > 人人都爱马文才 第591节

人人都爱马文才 第591节(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何况天下有那么多的佛徒,若迁怒起这第一个“清君侧”的人,说不得这人的身家性命、甚至家中老小的安危都不保。

所以一时间,场面极其冷淡,没有一个人主动站出来说自己愿做此人。

“方才还口口声声说愿为我分忧,现在真到了分忧的时候了,都成了哑巴了?”

萧衍冷笑着扫过“爱卿”们,目光最终在北府军首领刘第身上。

北府军驻扎京口,是直接听命于萧衍的一支军队,但南梁发起于长江中游的荆襄之地,下游以北府为代表的军事力量不再是控制中枢政权的唯一力量,影响日渐衰弱,比起当年谢家统领、刘裕壮大的那支北府军,如今的北府军已经式微到只剩不到万人,连现在的首领刘第,也算不得什么位高权重的将军。

张密在内监任职,神机弩的登记造册便是内监负责,这种兵器产量小杀伤力大,一向是仅供内用,无论流出流入俱有记录在案。

张密虽然不直接管理这些兵器,但他作为负责督查册簿的监官,只要“不慎遗漏”一两把,流出国外也无人察觉。

更别说张密是萧纲之妻王氏的亲舅。

如此一来,当初杀了萧衍钦差的幕后真凶,很可能便是老三。

三郎如此坚决的在暗中阻挠北伐大计,而他打压佛门便是为了支持北伐,若是让他提早知道,说不得会横生波折。

谢举和傅翙对视一眼,眼中都有不解。

从之前皇帝的举动来看,明显是不满意萧纲的阅历和经验,准备再磋磨几年才立储,为此甚至还不惜废除东宫,以免萧纲被坏习气影响揠苗助长。

到现在朝中还人心惶惶,昔日的东宫上下的官员都在奔走,有些干脆想要另投萧纲门下,避免落个白身。

但现在皇帝又风向一变,要为三皇子积累政治资本了?

要知道安抚百姓、拉拢官员,甚至成功从同泰寺请出了皇帝,这都是巨大的人望,是晋升储君最好的积累啊。

“是不是先以开‘水陆大会’的名义,邀各地寺庙的主持、管事、高僧大德前来京中,私下里沟通之后,再来推行?”

朱异也觉得完全不通气便下手会引发不少意外,也应和道:

“陛下,至少得让几位皇子知道此事吧?否则陛下出家期间群臣无首,无论是宗室还是地方都会动荡的。”

这和之前天子出家不同,那时候萧衍出家还有太子监国,哪怕太子没有动皇帝的印玺,可是非常时期从东宫发出的谕令依然能维持国中的安稳。

可现在要是皇帝出家,又没指定太子,猛然间有人“清君侧”,谁知道会引发什么影响?

“之后,朕需要一个能‘清君侧’之人,借着这股怒意,打着‘铲除佛佞’的旗号,率先起兵袭击位于建康内外的诸寺,捣毁塑像、收拢铜铁金器与粮食、田地,以充国库。”

“也许一开始会有人抨击此举,但随着国库渐渐充盈,这些反对的声音亦会越来越小……”

萧衍将人性看的清清楚楚。

“一旦事情闹大了,朕便从寺中出来,借‘赎身’后还俗。”

“为了平息百姓和官员的怒气,朕会下旨,国中所有寺庙凡十五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僧人还俗,并交还僧田、遣还耕种的僧只户,土地和役人归国家所有,以后僧人凭度牒由国库供养,不允许再拥有私田。”

他和他的北府军能一直苟延残喘到现在,不过是因为听话而已。

刘第被萧衍目光一触,便知道此事不可能再推脱了,心中暗叹一声,出列应道:

“臣刘第,愿做此人。”

人有了,兵也有了,萧衍满意地抚了抚颔下的胡须。

萧衍是想提拔、教导儿子,不想儿子和自己反目成仇。

但是三郎要是敢对二郎动手,就不能怪他这个做父亲的教他们什么叫做“手足之情”了。

见皇帝执意要避开几位皇子,秘密谋划此事,诸位大臣虽然暗暗有些不安,可萧衍已经治国几十年,权威太重,由不得他们再多反对,只能接受。

确定诸臣都没有反对之意,萧衍便开始计划起“诛佛佞”的人选。

虽然他们已经接受了要清理佛门,可捣毁佛像、摧毁寺庙不但是一件得罪人的事情,更可能牵扯到因果报应、与佛祖为敌。

其他人也看出风向变了,就不知是因为皇帝要北伐不得不早日确定储君之位,还是只是为了在动乱之时安抚信佛的官员而推出去一个“诱饵”。

要知道,东宫那些官员,大部分都受皇帝父子的影响,是佛门的信众。

皇帝召了最为信任的臣子、最可能支持他的将领过来密谋此事,便是为了一点风声都不透露出去,也是为了将此事的影响控制到最小。

除此之外,他不愿让晋安王萧纲知道,也有另一层顾忌。

御史台查到,最能接触、得到神机弩的是晋安王妃的舅舅张密。

朱异的建议提的合情合理,几位大臣将领也纷纷附议。

“我的几个儿子都信佛,尤其是三子萧纲,受大郎影响,对佛门十分尊重,就怕他心有不忍,提前将此事泄露出去了。”

萧衍叹了口气,说出自己的顾虑。

“更何况朕入寺之后,无论请朕还俗、还是安抚百姓和官员,都得有人来做,朕准备让三郎试一试……”

“所以,抑佛的事情只能朕一力承担,不能让几个皇子搅和进去。”

萧衍和寺庙打交道几十年,接触往来的都是“高僧”,知道他们的教义决定了他们遇事只能“忍耐”,纵有几十万僧尼,也翻不出多大的水花来。

譬如同泰寺之事,天子一怒,举寺上下遇事就只知道害怕躲避,并没有一个人敢仗义执言,甚至连求情的都没有。

但谢举几人听完了萧衍的计划,却是满心疑虑。

“陛下,如此抑佛,是不是太过偏激?”

谢举和朱异等人都知道皇帝要向佛门借路,却没想到他的决心下的如此之快、动作如此之剧,下意识觉得有些不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