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瓦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 第140章 大骂众学子!苏景明的街头公开

第140章 大骂众学子!苏景明的街头公开(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此刻,你们这些人谁能写出一篇在街头书摊上能卖出钱的策论文章来,有没有?能卖五文钱,日卖二十份就行。”

苏良一下子揭开了这群人的软肋。

策论文章可是比艳词难写多了,而能在书摊上卖出去,就更难了。

他们这些人,根本没有这份能力。

苏良又道:“本月,凡是没有喝过酒,或未去过勾栏,或未进过青楼赌场的,站出来!”

苏良此话,比骂这些学子的父母更令他们愤怒。

学子们攥着拳头,瞪着眼睛,几乎要冲上来群殴苏良。

但他们一想到苏良那句“他们若敢动手,断送的乃是自己的仕途”又冷静了下来。

这时。

一个为首的书生怒不可遏地说道:“苏景明,我们当你是前辈,你竟敢如此侮辱我们,你……你……你口出脏话,妄为台谏官!”

在苏良环顾四周的同时,学子们都安静了下来。

苏良面色严肃,展现出来的杀气,令众学子感到甚是压抑。

他们对这位能在朝堂上展现“过肩摔”的台谏官,还是有些畏惧的。

苏良顿时提高了声音。

“今日,本官便说实话了!”

还有一些小报的线人探子,已经开始手持毛笔记录起来。

“苏……苏景明,你莫诡言狡辩,百家学之人,只善于技,而我等研究的乃是治国大道,技远远小于道,其焉能与我等比较!”

“对,官家提倡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我等才是朝廷未来的栋梁,可以对那些匠人小民优待,但让与我等相同,乃是对天下读书人的侮辱!”

“苏景明,你莫再狡辩,你的目的不过是媚民以求仕途,徒沽名钓誉耳,今日,你必须道歉!”

“道歉!道歉!道歉!”后面的学子也都纷纷大喊起来。

苏良不再理会这些学子,大步朝着家中走去。

国子监享乐之风盛行,苏良今日之言,希望能让一些人幡然悔悟。

月底了,看在这章如此热血的份上儿,烦劳诸位赏赐几张月票吧,感谢!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苏景明这番话,一骂学子学识不足,二骂学子贪图享乐,三骂学子妄自尊大,四骂学子为博虚名。

字字如刀,刺在了这群学子们的心上。

这时,外面突然传来一道声音。

“苏御史,说得好!”

众人循声望去,说话者乃是一名站在椅子上的中年人。

此话,众学子都无法反驳,因为苏良说的乃是实情。

“刚才有人说,令匠人、农户、刻工等市井小民入国子监,与国子生、太学生同等待遇乃是耻辱?”

“我想说,若有匠人、农户、刻工等市井百姓的待遇与你们等同,确实是耻辱。但这种耻辱不是那些市井百姓不配,而是你们不配!”

“能入国子监的市井百姓,皆是能为朝廷建功者!”

“你们仰赖父辈恩荫,在国子监享受着朝廷最好的资源,吃住全免,却还不如一名市井百姓为朝廷创造的价值大,难道不该感到耻辱吗?你们应该自降待遇,方算是有骨气的读书人!”

众学子纷纷低头。

若是在国子监,或许他们敢站出来,但这里是街头,若说谎被揭穿,这就彻底名声扫地了。

苏良接着道:“你们这群学子,搞不好学问,又贪图享乐,好高骛远,妄自尊大,自言是朝廷未来的柱石,还看不起为朝廷做贡献的人,你们有何资格,又是谁给你们的勇气?”

“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在想什么,你们想着今日聚众将我侮辱一番,然后借此成名,但是你们没想到自己腹内空空,言之无物。我苏景明以你们为耻!”

……

“我侮辱你们?”

苏良大步走到众学子的中间,学子们纷纷后撤数步。

苏良敢揍他们,他们还真没胆量揍苏良。

“今日,我便告诉你们,为何我认为你们是废物!”

苏良环顾四周。

“就你们?还敢自诩为朝廷未来的栋梁?大宋若指望着你们这群废物,必有亡国之危!”

此话一出,周围瞬间安静下来。

“废物”二字,实在是太扎耳朵了。

更何况面向的对象还是这群自诩“天之骄子”的一群人。

一旁的衙差们都甚是紧张。

……

苏良无奈地摇了摇头。

他本欲与这些学子好好地讲道理,哪曾想这些人如此冥顽不灵。

那苏良便只能换一种讲法了。

当即,苏良掸了掸衣袖上的灰尘,朝前走了两步。

他拍了拍胸脯说道:“苏御史,我……我是保康门瓦子的掌柜,以后……以后绝对不接待这群人了,我……我也看不上他们!”

“我也看不上他们!”

“我也看不上他们!”

……

后面的百姓齐齐呼喊起来。

“你们可知,刻工毕昇的《活字印刷术》能为各个州府刊印报纸省下多少钱财?你们可知,十六岁的沈括凭借测算之力,预测出大河决堤,能够挽救多少百姓的性命?你们能做到吗?我朝不缺你们这种平庸的读书人,但却缺少如毕昇、沈括那样的奇才,许之以高俸高地位,理所应当!朝廷未做此事,我募资私学,有何不可!”

苏良的道理很简单。

谁能为百姓做出更多贡献,谁便能享受到更好的待遇。

而设立百家学的目的,便是培养如毕昇、沈括这样能对百姓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在苏良讲话的同时,周围已经聚集了大量百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