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瓦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 第186章 宁与阎王吵一宿不与苏景明辩

第186章 宁与阎王吵一宿不与苏景明辩(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少的正是被苏良痛骂的那群读书人。

有的幡然悔悟,开始苦学;有的则是收拾行李回了老家。

此外。

苏良这一顿骂也为其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些认识苏良的百姓在大街上碰到他,根本不敢与其答话,直接扭脸就走。

……

欧阳修此篇文章颇有高度。

赵祯看过后,直接下达诏令,命开封府将此文章刊载于开封府府报之上,并命各个州府刊印转载。

若将《苏良劝诸生弃学说》当作民间态度,那刊印在府报上的《劝脱襕衫论》就属于朝廷的态度了。

意义完全不同。

官家在捧,台谏在捧,百姓也在捧,都快将其捧到了天上。

苏良的位置与名望越高。

夏竦越感觉到自己距离外放之期越近。

他纵横朝堂几十年,

这时,苏良的头号铁粉欧阳修,大笔一挥,写了一篇文章。

如今朝堂冗官严重,以后定然不会扩招。

若所有读书人都奔着朝廷的铁饭碗,不做其他事情,那将会是其他行业的巨大损失。

苏良此举其实是拯救了一大批“心存幻想,才识不足”的读书人。

这群人回乡。

做个代书先生,做个商铺掌柜,其实要比一般人强多了。

此话一出,小孩子立即不再哭泣。

甚至还有一些叫子,将那句形容苏良的“宁与阎王吵一宿,不与苏景明辩一句”编成了顺口溜,在街头传唱。

这让苏良哭笑不得。

他在西夏得了个砍头御史的名头,在百姓眼中又以“骂官员、骂书生”著称。

恐怕这辈子都难以洗脱这个“恶名”了。

他们就是抱着幻想,沉迷于汴京城的纸醉金迷,但看罢苏良之言,他们的心态彻底崩了。

当然,也有不认同苏良之言的。

他们觉得苏良砸了他们吃喝享乐的饭碗。

也有书生大喊着:莫欺少年穷,然后发奋苦学起来。

……

因为有些百姓传言。

苏良在街头巡视乃是为了发现百姓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一旦发现某些百姓身上有坏毛病,便会破口大骂。

更加搞笑的是——

一些百姓家哄小孩,都会提到苏良。

“别再哭了,再哭那位砍头御史苏景明就要过来骂你了!”

这意味着,朝廷也意识到了书生群体中出现了这一种畸形状态,要整顿天下的书生了。

……

接下来的几日,汴京城的书生们都变得老实勤勉起来。

最能证明这一点的。

便是汴京城的勾栏瓦舍、酒楼茶馆内,顾客明显少了许多。

名为《劝脱襕衫论》。

此文从当下科举取仕的整体情况切入,讲述了“一生襕衫,难换官衣”类底层书生的悲剧,劝导一些难以入仕途的读书人,另谋出路。

“莫以书牍遮羞,莫以襕衫自欺,书生无骨,无忧国忧民之思,非大丈夫也。”

“科举取仕,万中无一,莫将其视作此生唯一项也。”

“若知白衣随终身,不若弃文换他途,为权为财为色者入仕途,如临深渊,不如弃之……”

至于汴京城的官员们,更是对苏良佩服得五体投地,本来一句“百无一用是书生”,是极易引起天下读书人和士大夫官员的排斥。

但苏良的一番解释,却让所有人不得不服气。

苏良之言,得罪了一些读书人,却赢得了民心。

夏竦在家气得一口气摔掉了十余件瓷器。

当下的苏良,已变成了“大宋贤臣”的代名词。

……

而接下来的日子。

凭借着苏良的这一顿骂,百家学院招生事宜非常火爆,得到了数名非常不错的苗子。

这令苏良和曹佾甚是欣慰。

待百家学院正式运行,他们将会给全天下人一个惊喜。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此小报,很快传到了汴京城的各个衙门。

甚至传到了宫中。

赵祯看完后,心情甚是欢喜。

当下大宋的年轻读书人们确实过于安逸,他乐于看到这些人产生危机感。

苏良之骂,骂得有道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