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瓦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大明:百岁修仙者,朱元璋亲爹 > 第118章 前人心血的地图,开海敲定!

第118章 前人心血的地图,开海敲定!(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时间一点点流失,朱雄英长长打个哈气。

朱元璋这才反应过来,拍了拍朱雄英的肩甲道:“咱们出去吧,这里也不能长待着。”

朱雄英一惊:“对啊!该睡觉了,走走走。”

航海的事大抵敲定完毕,等朱雄英回到东宫,已经是后半夜。

夜深了,朱雄英脑子里想着这些杂七杂八的事,不久之后便沉沉睡了过去。

“佛朗机他们很强?有咱大明强吗?”

朱元璋不断询问,而朱雄英则是不断回答。

朱元璋的每一个问题,朱雄英都能答得上来,好似之前朱长夜给朱雄英说的事情,已经猜到了朱元璋会问什么。

或许是修仙者的预卜先知,又或许是老爹对儿子的理解,反正朱长夜把朱元璋抓得透透的。

“强!虽然比不过咱大明,但爷爷我告诉您老,师尊说过这外面的国家都不能小觑,咱们不能骄傲自满。”

毕竟第一次出海,当时朱长夜也不确定大明船只的承受能力,所以他和朱雄英说的国家,都在西印度洋附近。

“第一次航行,海上有太多未知的风险,路程不宜太远,师尊认为这些权当是第一次的锻炼,从兵备上,贸易上,火器船只等各方面,做第一次的尝试。”

“船只的规模要多大,再他老人家看来,最少需要大明出一支军队,能威慑到各地方的国家,同时也能保证咱自家人的安全,海上有海盗,遇到之后,顺带也可摧毁以扬大明之国威….”

朱雄英不断说着之前朱长夜和他说过的话,不断复述。

夜有些深了。

朱雄英接过朱元璋的长竹竿。

地图太大,很多地方朱雄英是够不到的,要用竹竿去指点。

第一次出海,还是不能走的太远,细细思考之后,朱雄英用竹竿轻轻指着混一图上的地点。

“师尊说过,第一次出海需要先熟悉海上环境,适应海上。”

“他说从应天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这个启程航线比较远,也可在内海试一试大明船只的受浪程度,让船只上所有人提前适应海上生存的条件。”

“傅友文,你户部每月从驿站收入中拨处一部分钱给予工部预算,造船之事不可耽搁。”

(本章完)

“那来自海外的红薯,确实亩产高达千斤,产量惊人,若是能推广民间,大明的粮食作物将会变的多元化,应对起天灾人祸,也会游刃有余。”

“臣不会一叶障目,臣认为大明是当出去开拓开拓眼界,见一见外面的世界,获取更多海外的作物,填充大明的农作物空白,臣支持傅侍郎出海之言!”

亩产千斤的粮食,实打实的摆放在一众官吏面前,没有人再敢反驳。

这些都是富国强国的基础,有了粮食百姓才能安定,百姓安定,他们才能更好的治理大明江山。

相较于出海带来的经济损耗,出海带来的好处,似乎可以盖过经济损耗,两相对比之下,没有臣僚再反对。

前日还斗志高昂的陈泽中等御史言官,现在像是战败的公鸡,蔫了吧唧的。

这群御史言官的脸色都不太好,捂着老腰,显然是被折腾的不轻。

毕竟一夜都在拨红薯称重量,他们年纪也大了,谁也受不住这个苦。

朱元璋目光在群臣身上游戈,片刻之后才似笑非笑的问道:“前日你们的争论,还没争出个结果,现在都再说说吧。”

傅友文志满意得的出列,环顾众人,高亢的开口道:“臣,支持出海!”

这封地图,只有三个人能看,一个是他朱元璋,另一个是朱标,最后就是眼前的大孙!

除此之外,见过的人,都死了。

当然,

如果老爹想看的话,他甚至还可以差人把地图送到天云观。

“它叫大明混一图。”

昨夜下了一场雨,到凌晨依旧没有停。

…………

翌日。

早朝。

大明宫前的文武百官,已经左右分批的进入奉天殿。

“你说啥?统治全球?哈哈,你觉得咱还能活到那时候吗?”

屋内灯火摇曳着,不知不觉,爷孙两已经聊到了午夜。

爷孙两人在一起,总有许多聊不完的话题,朱雄英从朱长夜那学来了很多东西,懂的多,知识丰富渊博到朱元璋都有些诧异,老爷子认真聆听着,时不时点头附和。

朱元璋则许多话中都带着深厚的人生哲理,朱雄英也在认真学习着。

彼此从没有觉得对方啰嗦,更不会不耐烦。

外面起风了,风在呼啸着,景仁宫内却不时能听到爷孙的对话。

“需要多少军队,你师尊可说过,觉得多少比较合适?”

“此番出海,可将大明的武力彰显给各番邦看!”

“乖乖!这不得了啊!按照你说的,在这大西洋外面….还有国家?”

“有!只不过那些人和咱不同,咱大明汉人勤劳,这些人比较懒惰,当然也有强大的….”

朱元璋嗯了一声,鼓励朱雄英继续说下去。

朱雄英继续轻轻指着爪哇国,开口道:“从苏州府出海之后,沿途是需要考量淡水资源的,这里距爪哇航线最短,为防止船只出现变故,到爪哇国登陆是最利于短线航行的一段路程,第一站可定爪哇。”

朱元璋点头。

朱雄英继续道:“自爪哇之后,第二站可定苏门答腊国,这里距爪哇国航程很短,可以作为下一个淡水补给点。”

“再下一站,可在锡兰登陆.…”

他们是理念不同,但能站在这个朝廷的人,没有一个是蠢材。

大明才成立十余年,吏治还是十分清明的,百官也都抱着一颗爱国之心,没有所谓的党争,没有所谓的利益纠葛,站在这里的人,都是心系家国之辈。

朱元璋见无人反对,便满意的点头:“既如此,兵部尚书何在?”

赵仁急速出列:“微臣在!”

朱元璋道:“你兵部牵头,和工部自今日起开始建造船只,当年陈友谅的宝船建造图纸保存在工部,尔工部要全力以赴,国朝的船只规模,不能比当初陈友谅的差劲。”

大殿上,久久的沉默。

没有人像上一次那般,提出反问。

能成为官员的都是人精,经历红薯这事儿,他们隐隐的….已经猜到傅友文的意思,其实就是老爷子的意思。

朱元璋看向兵科给事中陈泽中,和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王朗:“两位爱卿,没什么想说的?”

两人叹口气,陈泽中出列道:“启奏陛下,臣….无话可说。”

良久后,朱元璋才轻声说到。

他手里捏着长长的竹竿,交给朱雄英道:“你看看,咱该从哪里出海。”

“不知道哪儿出海,就把地图带给你师尊看看,让他老人家定夺,咱们哪里出海。”

朱雄英看着地图,开口道:“爷爷,这就不麻烦师尊了,我都记着,都很清楚。”

“有这地图参照,绝对不会出错。”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