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瓦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68节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68节(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事实上,早就在明军光复川陕后,作为一名精明的政权首领,阿卜杜拉就已经准备和明廷建立联系了。

这样的选择其实不难理解。、

在此之前,叶尔羌看似在阿卜杜拉的领导下重新焕发生机,但他本人知道,自己的政权事实上是前有狼,后有虎。

往东,是满清影响控制下的喀尔喀蒙古诸部的步步蚕食,往北,是日益显露出野心和征服**的准噶尔汗国。

内部,持续多年的教派之争只是被短时间压抑,日后一旦情势发生变化,必定会趁机反弹。

还有几名翻译,都是之前通过边境榷场互贸时找到的。

虽说由于商贾不通,这条路上马匪、响马已经很少了,但毕竟不敢拿生命打赌,多以队伍里的武器装备还是很齐全的。

哪怕是沈平鸿、陈焕之这样的文官,也是一人一杆火铳。

而且队伍中的护卫,除了火铳以外,还都是军中挑选出,善于骑射,武艺超群的。

毕竟在这种一两百人的小规模作战里,个人武艺和弓箭的威力,还真就比火铳要强。

虽然事前他们已经做好了许多准备,包括充足的淡水,干粮,以及防身武器。

锦衣卫专门抽调了执行司和探马司的精干力量数十人,加入其中,一方面,是为了保护使团的人身安全,另一方面,虽说成立三年多了,锦衣卫在关内的情报网也比较完善,但对于西域以及关外的大漠草原,还真是两眼一抹黑。

虽说,短时间内,锦衣卫的主要注意力还是在满清身上,但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很多东西,还是要提前布局的好,哪怕只是留下几根钉子呢?说不定日后就有功效。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有一段时间,对于中亚和西域历史比较感兴趣,看了很多资料后,不得不感叹,其实乾隆真的挺厉害的,尤其是对于边疆的战略上,若是生在汉唐时节,也算封建时代的雄主了,可惜历史潮流不等人啊。)

沈平鸿将跟随一众理藩院官员,带着一百多匹马和骆驼,从甘肃卫出发,穿过吐鲁番地区,延牙儿干河,前往叶尔羌汗国腹地。

此时的准噶尔汗国首领巴图尔珲台吉以伊犁为中心,兼并额鲁特蒙古诸部,并压迫西方的哈萨克人。

虽然强大,但还没有到达后来康熙时期,逐渐统一整个西垂边境,延伸中亚的庞然大物。

所以明廷的主要谈判对象,还是盘踞在西域地区的叶尔羌汗国。

苏里唐已经很满意了,他以前和崇祯时期的明廷打过交道,知道这些中原王朝做决策都挺慢,要先拿回去吵上半天,陈焕之能给个肯定答复就很不错了。

接下来几天,苏里唐派出骑兵,护送使团前往叶尔羌的统治核心,牙儿干河旁的莎车城。

但苏里唐没想到的是,明朝使团的动作非常快,第二天陈焕之就派出数名轻骑,并请求吐鲁番提供便利,一人数马,向关中报信,征求意见。

随后才和护送骑兵一起前往莎车城。

抵达莎车已经是二十天后的事情了,而与此同时,文安之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就派人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师。

陈焕之闻言并不意外,这个要求倒是也不稀奇。

如今叶尔羌大敌环伺,尤其是面对日益庞大的准噶尔,不扩充军备才怪。

而此时西域和草原势力的冶铁锻造技术,相较于中原王朝,也的确低下,如果能从大明这里获取大量精良武器装备,对于本就处于劣势的叶尔羌来说,十分重要。

而且这也不违反出发之前,内阁给谈判定下的原则。

除了技术保密级别的武器外,其余装备完全是可以出口的,尤其是对叶尔羌出口。

这也是理藩院为何瞧准叶尔羌的重要原因。

陈焕之也不藏着掖着

“实不相瞒首领,自甲申以来,清虏窃据中原,吾皇时刻不图北伐,克复京师,此次一则为双方睦邻友好,重申旧谊,二则,也是为了这昔日大宛、乌孙故地的天马而来。”

苏里唐略作沉吟,而后道

“虽说我叶尔羌汗国向来对于大明天子崇敬有加,但是上国贵使也知道,这几年国内纷争不断,再加上北面准噶尔虎视眈眈,同样急需武备,这战马……亦是重视得紧啊。”

苏里唐非常爽快地道

“我知道诸位贵客的来意,在天山南北,我们有着最为广阔和丰茂的牧马场,驯养出最为矫健的骏马,一定会让远道而来的诸位满意。”

叶尔羌的君臣也不是傻子,自己对于大明而言,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他们还是能想明白的。

这话说得不错,天山南北,是中国最为优质的牧马场之一。

更重要的是,新疆这片土地上,有着此时东亚地区最优良的马种。

在面前一头雾水的大明使节面前解释道

“各位尊敬的客人,来自天朝的使者,请接收我们对于天朝皇帝陛下的敬仰和祈祷。”

“之前我兄长已经嘱咐过我,要时常注意东边的消息,只是由于喀尔喀那帮人一直在监视着,我们也不好直接派人与你们联系,倒是没想到天朝使者先来了我们这里,实在不胜惶恐。”

第67章 叶尔羌(下)

此时的西域地区,人口比较稀疏,尤其是汉族人口,更是占比较少,后世的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已经逐渐成型。

第66章 叶尔羌(上)

沈平鸿很郁闷,因为他才刚刚忙活了半年多的边贸工作,又被调动了。

光烈四年,五月

来自理藩院的官员抵达了陕西,他们将要组织起一个使团,翻越数千里,前往那大明已经很久涉足的地方——西域。

成吉思汗以后,整个亚洲都遍布了蒙古人的身影,除了被朱元璋赶到了大漠的北元,其余整个中亚乃至于西域、漠西地区,也在蒙古余部的分割之下。

相较而言,环顾四周,似乎只有在游牧民族们心目当中,对于草原和大漠,没有什么额外野心的大明朝廷,最为顺眼。

事实上,在明末之前,叶尔羌也一直保持着跟明廷的关系,甚至进行过多次朝贡。

但随着清兵入关,东边打得不可开交,西边的准噶尔也趁着这一良机大肆兼并扩张,叶尔羌汗国的日子是越来越难过了。

“尊敬的客人们,快快请进。”

苏里唐亲热地将一行人接入城中后,大摆酒宴。

队伍在六月份,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了吐鲁番,和叶尔羌的边缘政权联系上了。

在此之前,他们经历了两次小部落的劫掠,好在这些小部落都是欺软怕硬的主,使团一把武力亮出来,一通箭雨、铳弹下去,就屁滚尿流跑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此时吐鲁番地区的当家人,是可汗阿卜杜拉之弟,名唤苏里唐。

苏里唐听说有来自明廷的使者来到后,非常热情的将一行人接入城中。

让原本以为还有一番勾心斗角的陈焕之、沈平鸿等人不知所措。

黄沙阵阵吹拂过,两百多人组成的使团,在朝阳渐起的嘉峪关外,显得额外渺小。

这里是近千年来中原王朝所控制的势力范围边缘,再往西走,就真的是“西出阳关无故人”了。

他们在这条数百年前,曾经繁荣不比的商路上,也显得额外亮眼。

因为这些年来,尤其是明末以后,这边别说是官方使节,就算是民间商贾也很少到西域来了。

使团首领是理藩院郎中,名叫陈焕之,因为当初在广西时,有跟随王夫之招抚土司卫所的经历,所以这次矮子里面拔高个,被挑出来当了主心骨。

叶尔羌汗国首都在莎车,这是当年汉朝西域都护府和大唐安西都护府的重镇之一。

此时的西域地区,受伊斯兰教影响很深,叶尔羌内部,也有极其尖锐的教派斗争,这也是后来它被准噶尔灭亡的主要原因。

16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伊斯兰教的“和卓”一派即开始进入叶尔羌汗国,后来,又有新的白山派进入,最后两派为争夺主导权,先后爆发血腥冲突,造成政治分裂。

此时的叶尔羌统治者是来自吐鲁番的阿卜杜拉,这个时期也是叶尔羌汗国历史上最后的辉煌,阿卜杜拉死后,国家就会陷入分裂与内战之中,直到被准噶尔有机可乘。

沈平鸿跟着理藩院的使团,从甘肃卫开始出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一个新兴政权,执行力要比以往强得多。

因为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这对于大明而言,都没有坏处。

从短期而言,明军的主要敌人还是满清,对于蒙古和西域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维持平衡,眼下在与准噶尔的博弈中,叶尔羌处于下风,维持两者的力量平衡,符合大明的利益。

从长期而言,未来的准噶尔恐怕也是个不比满清差多少的强敌,能够提前牵制削弱一下,也是好事。

所以陈焕之并没有迟疑多久,就答应下来。

“从原则上,我朝可以向贵国出售军械,但这项贸易,具体能达到什么规模,还需要朝廷的表态。”

“不过使者放心,若是两三百匹,在下跟兄长通报一声,无论如何,咬咬牙也给上国凑出来,只是再多的话……”

陈焕之无语,要开条件就直接说嘛,搞这些弯弯绕绕,还两三百匹,那我还来这干啥?

“首领何妨直言?此次我大明的确是带着诚信而来,如今贵国受前后虎狼之患,我大明何尝不是尚有满洲肘腋之疾?当是同病相怜才是。”

苏里唐收敛笑容,而后缓缓道

“武器,我们需要足够的军械。”

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和中原交通后,还带回来了一批惊为天人的矫健战马,也就是乌孙马。

汉武帝见之大为欣喜,将其赐名为“天马”,还为此写了一首着名的《西极天马歌》。

而如今依然生活在天山南北的伊犁马,也叫突厥马,就是当初“天马”的后代。

相较于个头低矮的蒙古马、河曲马、西南马,新疆马种才是真正天生的战马,平均肩高能达到一百四十五厘米左右,比普通蒙古马高出一个头。

虽说,此时的伊犁马还没有经过人工改良,相较于后世还有一定差距,但在整个东亚地区,却已经是综合能力最为彪悍得了。

虽说当初蒙古人横扫欧亚,所向无匹,但军事上的强大抵挡不住文化上的武器,从中东到东亚的大量蒙古政权,在短短百余年的时间内,迅速被当地宗教伊斯兰化和佛教化。

中原王朝周边的四大蒙古势力中,漠南、漠北的喀尔喀部、青藏的和硕特、中亚的准噶尔汗国都以藏传佛教为主,唯有叶尔羌是个例外,以伊斯兰文化为主。

所以在各部之中,也是最为凸显和孤立的一个。

这也难怪阿卜杜拉对于明廷使者的到来,如此热情了。

苏里唐非常热络的招待了两百多名使团成员,酒酣耳热之后,自然也就说到了来意。

不同于汉唐时期,随着气候和地缘形式的变化,丝绸之路已经断绝,西域也逐渐凋敝,不再复往昔荣华。

而对于大明而言,自明初时期,通过对青藏地区的控制,还对西域有一定影响,但土木堡以后,整个国家的战略顿时转变为保守,西域和中原王朝,已经上百年没有音讯了。

其实准确来说,自当年唐中安史之乱,安西和北庭都护府被调往中原平叛,随后安西孤军坚守数十年,销声匿迹,后来虽然也有张议潮的归义军想要重归东土,但也最后失败。

中原王朝对于西域,已经有近千年的隔绝了。

以至于后来清朝乾隆时期,平息准噶尔后,才有“故土新归”的新疆之意,本是千年故地,奈何雨雪霏霏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