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瓦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60节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60节(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如果说朱由检、朱由菘和朱由榔之间,还能以堂兄弟相称,那和朱聿键,就只能算“远房族兄”了。

而出乎众人意料的是,朱由榔却表示了认可。

他认为,朱聿键登基时,自己才刚逃至两广,且当时隆武建元后,也是获得了南方明廷残余势力认可的。

且就朱聿键本人而言,继位以前,无论是崇祯时期,不顾会被天子猜忌,以至于后来被崇祯废掉王爵,主动起兵勤王,还是弘光陨难后,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地维持局面。

尤其是在当初那种弘光朝都还在喊“联虏平寇”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改变政策,比如堵胤锡招抚忠贞营,就是隆武时期的事情,这一“统一战线”政策,从事后来看,也是明廷反击的关键,是光烈朝反败为胜的转折点。

从来没有反对意见,对皇帝俯首帖耳,遇到问题只会点头“啊对对对”的大臣不是没有,只是那种一般都是废物。

你既然让人家帮你做事,就得听人家发表意见。

朱由榔不愿意一开始,就把一些可能会让君臣之间不太愉快,或者是容易引起政争的议题抛出来,所以才先引出一个较为缓和的议题。

最后,朝会议定,认可弘光朝议定的朱由检庙号,为思宗,“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这算是个不褒不贬,算是对其兢兢业业的认可,大致就是“气节可嘉”。而毅宗,或是威宗,就过于拔高了,毕竟“致果克敌曰毅,服叛怀远曰威,蛮夷率服曰威”,放在内忧外患,自尽而亡的崇祯身上,的确不合适,反而会有种讽刺的感觉。

朱由榔也对弘光朝廷表示了认可,毕竟二人同辈,算是堂兄弟,也符合“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礼法传统,为弘光帝上庙号安宗,也算不褒不贬,当然,安宗作为庙号,是有一些暗贬的意味在,但朱由菘的表现也对得起了。

毕竟,过去在一面抗清大旗,无可争议的名头下,不管是什么派别、出身,有什么矛盾都得放到一边。

朱由榔但凡遇到什么阻力,只需要把这面大旗打出来,那便是无往不利,谁能反驳呢?

而体现在具体政局上,除了肇庆早期,有一些小动荡外,其余时间里,整个光烈朝廷的大臣官员们,为了北伐,为了收复河山,为了报仇雪耻,还是当得起一句“相忍为国”的。

毕竟那时候,谁都知道,抗清才是朝廷第一要务,除此之外,其他都是放屁,不抗清,命都没了,于是乎,在朱由榔的强力压制,和诸位宰辅通力一心下,也没人敢闹出什么幺蛾子。

但,仗已经打完了。

不同于朱由榔,他们大多数人是来过北京的

因为他们不少人都是当年天启、崇祯朝的进士、举人出身,来这里参加会试、殿试,以至于部分人还在这里任过职。

自清军入关以来,一晃眼,竟是快十年了……

第100章 萧瑟秋风今又是

祭祀之后,朱由榔入驻紫禁城,便开始朝会商议

至于最后,大明,或者说“后明”、“新明”的结局,我个人一向认为“列国变法无有不牺牲者”,和平的完成变革,对于一个民族而言,从来不是什么好事,尤其是在一个本就具有反抗精神的民族而言。

毕竟“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世界上哪有这么多顺理成章的改革?

要是温情脉脉,那就不叫阶级矛盾了

-------------------------------------

后明的结局,自然也是在这种矛盾总爆发中,为民族换取新生,如资产阶级革命之于英国,南北战争之于美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于中华,为全民族走向近现代,走向工业化,扫清最后一块封建瓦砾。

第四卷 至此也就结束了,接下来,这本小说便也进入了尾声,也就是最后一卷。

大概会写一写光烈朝廷内部的斗争,以及深入改革,对外嘛,自然是之前就已经留下的问题,准噶尔、台湾、荷兰、西班牙、东南亚等等。

至于攀科技树的事情,应该不会搞出什么惊世骇俗的黑科技,撑死到主角老了的那会儿,能有蒸汽机就不错了。

工业化,不是一两个发明,几个有意思的点子就能支撑起来的。

近代化的金融体系、行政构架、市场规律,文化、意识形态的进步,符合先进生产力的法律与政治体系,这些才是一个工业国的关键所在。

朱由榔于关内题词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身侧文武均慨叹万千,盛赞天子文采,尤其是这一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在眼下中兴社稷,再定中原的场景下,简直再适合不过了。

但朱由榔本人却是主动推脱道

礼部尚书朱天麟,挂右都御史衔,调任河南兼河道总督,算是对遭难最重的河南,以及河道工作的重视。

但当各地选调的新进士子,抵达顺天府时,朱由榔本人却已经不在京师城中了。

其人却是往东,去了山海关,盖因刚刚传来的消息,盛京,终于被明军拿下了。

至此,曾经困扰大明数十年的辽东问题,不复存在。

事实上,朱由榔之所以跑出来,一方面是闲不住,另一方面,也的确有些事情,要他这个天子来做。

花几日议完这些个名义上的问题后,许多真正的任务才开始。

随着时间即将入秋,重建北方各省府县政权,组织秋收,安置流民,解散义军,都是一项项繁杂的任务。

刚刚在北京安顿下来的中枢,立即高速运转起来,一条条公文,就近从这里发往北方诸省。

一批官员被临时调用、升迁

当然,考虑到南北平衡问题,中枢认为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也当在北方各省临时提拔任用一批本地士子,参与政权重建。

刀枪如林,甲胄耀眼,万岁之声,响彻天际。

朱由榔领众臣,登上十三陵之首的长陵的陵恩殿,这里便是成祖皇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

陵恩殿则是历代大明皇帝登基后,祭祀先皇所在。

十三陵并非每一座,身为天子的朱由榔都要亲自登门,但其中有三个是必须要亲自祭祀过的,其一是作为祖陵的长陵,其二是他亲爷爷万历的定陵,和作为他继承法理源头之一(兄终弟及)的朱由检的思陵。

而由以对作为祖陵的长陵祭祀最为隆重

虽然由于被郑芝龙挟制,没能做出太多决策,但于民于国,还是有功勋的。

故而,朱由榔认为,隆武帝相较于弘光,其实更加值得肯定与尊重,应上庙号绍宗,“疏远继位曰绍”,也算恰如其分。

同时让人重新修缮增建位于河南孟津县的朱由菘陵墓,不过朱聿键遇害以后下落不明,至今连尸首都没找到,却是不知道怎么办了。

最后还是决定,在南京神烈山孝陵侧起一个衣冠冢,若日后寻到其遇害之处,或可迁入其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而最为棘手的,便是对隆武政权的定位了。

到底算是正经抵抗殉国的先帝呢,还只是趁乱割据的非法政权。

近半朝臣都认为应当不予承认,只认可唐王在江南大乱之际,监国的身份,而不承认其帝位。

毕竟隆武帝朱聿键不同于朱由菘,朱由菘好歹也是万历帝的亲孙子,是毫无疑问拥有参与皇位继承权力的。

但朱聿键却只是太祖朱元璋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的后裔,离皇室嫡系差了十万八千里。

很多矛盾,就不能再隐藏在抗清旗帜下,继续糊弄过去了。

毕竟,站在他朱由榔面前的这些人,又不是机器,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政见,而恰恰,他们又是这个时代全中国最为精英的一群人,是领导一个国家所必要的政治精英。

政治上的斗争,不比战阵之上明刀明枪来得差。

而且不同于战争,政治斗争是没有结束一说的,只要这个朝廷还在,它就一定会有,这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不然呢?嫌烦把人家都赶出去?那谁来帮你管政务?你朱由榔知道大明有几个府几个县吗?

战争胜利以后,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尤其是礼法上的问题,都该有个定论。

比如说朱由检的庙号,弘光朝廷定为思宗,后来又改为毅宗,隆武朝廷又定了个威宗,众说纷纭。

还有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对待弘光、隆武这两个曾经的抗清政权?是否承认他们的合法性?

这都激起了众臣讨论,毕竟自古以来,文臣们总是热衷于商议参与这类事关“名义”的问题。

但朝中聪明人都知道,这其实是天子在逃避真正棘手的议题,所以才把这些看似重要,其实无关大局的事情抛出来而已,以作拖延而已。

现在的大明,不过就是个勉强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封建国家,连最基本的土地改革都没有完成(不仅是中国,世界上大多数成功工业化的国家,都经过程度不一的土地改革,只是其中以中国最为彻底。)

当然,这一切上层建筑变动的根本,还是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

拿着再先进工具的地主、奴隶主,那也只是旧时代的残党。

如何限制地主阶级,扶持新兴的资产阶级,改造小农阶级。

当然,大概不会用太长篇幅,毕竟在我的计划中,整本书应该不会超过一百四十万字。

“并非是我所作,乃是当初未登基前,闲散时,偶然碰见的一位湖广先生所作,乃是位学堂教员……”

诸臣自然是不信,只当是天子玩笑谦虚之词

可只有朱由榔本人,看着自己书写的这首再熟悉不过的浪淘沙,却是心中感叹

换了人间,自己到底有那般战天斗地,无畏粉身碎骨的勇气,去真正的改变这个世界呢?

写在第四卷 后面的话

此行主要是为了安顿东北地区的布置,另外也是向东北地区盘踞的满蒙部落示威,同时解决处置建州残留问题。

故而并非是单枪匹马,而是带着光复后军、左军六个师,数万大军浩浩荡荡的从山海关出去。

这时候的山海关,就在后世秦皇岛市内。

朱由榔看着这座临山靠海,曾经中原十数年板荡的滥觞和起源所在,感慨万千。

时值八月末,九月初,天气转凉,风高云淡。

朱由榔当然表示认可,仿照当年两广旧例,凡过去在天启、崇祯等朝具有秀才以上功名的,或是地方上,对抗清有贡献的,各地督抚组织考核,优秀的一批直接选入北京,由朱由榔亲自考核后(事实上是宰相们考核),赐予功名任用。

这当然是临时制度,以后还是要走科举正途,但眼下北方各省一片混乱荒芜,也只能如此了。

于是乎,各地督抚的任务愈加沉重。

当然,此时被调到北方诸省主持工作的,也都是朝中干将。

如当初洋务院出身的李新任山东巡抚,原来作为朱由榔最早的从龙功臣,隆武时担任永州知府,后来在光烈朝担任吏部侍郎的晏日曙,调任了北直巡抚。

朱由榔身着红黑相间,十二章衮服,头上琉冕,只觉得实在沉重,但依旧在众臣拥护下,缓步向前。

明楼之下,楼内正中立有“圣号碑”,碑制为龙首方趺,篆额“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七个径尺楷书大字。

首辅瞿式耜自然当仁不让,在旁诵读祭文

曾经,大明十几个皇帝,大多也都来过这里,同样繁杂的祭祀典礼,但此时的君臣们,却丝毫不觉得疲累,而是另有一番当年那些太平君臣们难以体会的心境。

事实上,瞿式耜念到一半,就声音哽咽,几乎难以自持,下方数百臣工队列中,不乏落泪泣涕者。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