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瓦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77节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77节(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因为走到这一步,他自己对于未来,都是比较迷惘的,起码过去,战争也好,政治人事也罢,都还能从前世历史记忆中的只言片语找到依照。

而现在,他却是真的只能自己下河摸着石子过路了。

就在这份五年规划当中,就有一个不大起眼的机构调整。

原翰林院正式成为真正的学术研究机构,不再参与行政工作,未来翰林院将会分为两个部分,格物院和策研院。

前者是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后者是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现在,这个火苗依然不够剧烈,甚至通过下面统计的一系列信息和数据,朱由榔还敏锐地发现。

自己灭亡清虏,收复北方,创造出了一个稳定环境。

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发展……

原因很简单,明末天灾**,导致人口下滑严重,而朱由榔收复北方,限制兼并,大量移民,又进一步缩减土地矛盾。

于是乎,大家既然有田种,可以继续过自给自足式的小农经济,为什么要参与市场分工?为什么要消费商品,参与工业生产?

而这些“下海创业者”,在自己经营的产业中,又不自觉的把官办工坊中的管理模式带到市场当中。

于是乎,沿海、沿江许多城市,出现了一大批效仿官办企业管理制度所建立的私人企业。

什么“松江通惠纺织公司”、“泉州远洋商贸公司”之类的,不仅是名字,连内部的管理,什么审计科、财务科等等,都像模像样。

这也是朱由榔坚持将行政中枢留在南京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地理环境中,最适宜于产生规模工商业和近现代经济萌芽的地方,就是东南沿海。

而对于这些数量还不算多的新兴工人群体而言,另一个有关制定劳资纠纷法案的信息,更加值得关注。

随着政策开放,工商业繁荣,不少失地佃户干脆涌入城市,在各商业行社、工坊中成为职业工人,而不同于过去那种农闲才做些生计补贴家用的短工。

这大概也是最早的无产阶级群体

事实上过去,从明中期以来,工商繁荣的江南地区,就已经出现类似的城市群体,比如万历年间的书画文学大家陈继儒,就曾在所撰写的“葛将军墓碑”中,记述了我国历史记载中,第一次资本劳动关系下的工人罢工和武力斗争。

苏州纺织工人领袖葛成,“手执蕉叶扇,一呼而千人响应”,带领起事工人,杀死了劣绅黄建节等人,驱逐税监太监,最后虽然失败,但依旧为当地百姓传颂,祭祀不断,昆曲中《万民安》、《蕉扇记》,均为歌颂此事,苏州士民,称之为“葛将军”。

首先,海军诸将中,原步师总兵陈举,算是跟随郑成功多年的老将,而且能力也强,只是年纪稍大了,调离岗位,回到南京。

在枢密院下,组建的海军署,担任都承旨,主持对中枢的海军参谋工作,免得以后海上发生战争,朱由榔和枢密院想找个专业人士问一下都没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而步师总兵位置,正式由干了快六年,之前因为资历问题,一直只是副将的刘国轩接任。

当然,其实真正的专业人才还是有的,而且还是当今世界数一数二的。

郑芝龙今年也五十出头,还有能用的价值,之前虽然没有担任职务,闲居在家,但也一直被南京兵学苑邀请,于学校教授部分航海知识。

好吧,虽然陛下也没大多少,但这不重要。

于是乎,海军将领们,在欢呼雀跃之余,也的确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谁都知道,这要是以后不弄出点能说服人的成绩来,以后真要除了岔子,还不得是落水狗人人喊打啊……

当然,有红枣自然就得有大棒,朱由榔在偏向海军之余,也不忘进一步收紧控制。

经过过去五六年的“温水煮青蛙”,此时的海军早已并非当初那种纯粹的郑氏集团私人武装了。

刚刚分配到云南当边防都督的胡一青听闻消息,当时便上疏,向陛下“痛陈利害”,痛斥“海军马鹿”误国有术!那帮“水匪海寇”狼子野心!陛下万万不能受那郑家小白脸蛊惑啊!

也就是胡一青这般“元从之功”资历,在桂林城外替天子吸引过火力的老将敢说这话了,况且人表兄(赵印选为胡一青表兄),刚刚被调离中军都督的领导岗位,现在给打发到枢密院当都承旨了,发发牢骚也没啥。

要是放姜瑄之类后进将领,恐怕屁都不敢放一个。

不得不说,虽然朱由榔通过说服李定国、李过二位支持,再加上本人的威望摆在那,下面最多像胡一青这样也就吐槽两句,哪个敢真跟天子较劲?

君不见,当时幕府山朝会,这规划草案可是交给所有人讨论的,那些个人前威风赫赫的都督们,不照样跟个乖宝宝似的,通通表示赞同。

细细算来,全军员额大概下降了十万左右

而且,过去的军费开支这么大,主要是因为战事,现在战事一停,最多有些局部冲突,如战时补给、大量抚恤、赏赐和巨量的装备补充、弹药消耗等等占大头的巨额开支都没了。

那么这些拨下来的军费,可供支配的数量也就多了四五成

这样来看,那么大家军费不是更充裕了,各个都督府兜里钱比以前多了一两倍了

吗?

并非所有人都是欢欣鼓舞的受益者

至少有人是相当郁闷的,比如相当部分的军中将帅

有关军费比例缩减,和裁军“精兵简政”的事情,他们是早有准备的。

毕竟过去那种军费开支,比财政收入还夸张,每年还得借国债来补贴的时候,是战时特殊情况。

现在大仗都已经打完,未来无论是对漠北、西域,还是东南亚用兵,都没必要动用和满清这种几十万规模的军队。

一名身着短打的壮年汉子,向身边的同伴问道,他们都是进城务工,做些体力营生的力夫。

身侧年纪稍长的工人解释道

“我听之前认识在城门当差的军爷,说是什么‘政治化,知识化,制度化,精英化’,不知是啥意思,反正大概以后当兵好像还必须得认字才行。”

“认不认字不知道,但听说很多以前当兵的,这会都要被裁了!”

“那岂不是没了营生?这些军汉愿意?”

而且新的翰林院也逐渐消退了官僚性质,成为超然于行政体系之外的科研机构,简单来说,翰林院的学者,就和行政部门分成两个系统了,只是人事上受内阁管辖而已。

原本就具有“半官方”背景的黄宗羲,被聘请为策研院学士。

朱由榔,这是觉得自己脑袋不够用,干脆开始培养本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学科,来充当智囊了。

第22章 海军的春天

不过在这份只是“简要”都有过万字的规划当中

这就是大明想要现代化,不同于英国所面临的情况,因为英国太小了,它的主要市场在国外而非国内,而大明的主要市场,却是在国内……

这种尴尬态势,只有生产力的质变,才能真正打破。

前所未有的社会形态,将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社会进步与生产力。

但也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社会矛盾

朱由榔必须要时刻不离地盯着它,即使保护,也是控制。

在工业革命以前,还没有“重工业基地”这种说法,北方的矿业资源优势短时间内,至少是朱由榔有生之年,都是看不到大规模开发运用的那一天。

所以,东南地区的这点火苗,实在是太重要了。

这种经济转型的过程,必然会带来极大阵痛,和大量不可预计的风险。

毕竟在后世,我国是后发现代化国家,是可以通过外部输入的方式实现经济转型的。

但在这个时代,大明所处的,却是“原发现代化国家”的位置,也就是原本历史上,英国所处的历史阶段,而这样的发展过程,是没有先例可考的。

而光烈三年以来,朝廷的种种政策,更加刺激了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于是乎,这种崭新的,与过去传统观念中大相径庭的生产模式,开始在各个城市中蔓延。

从业于纺织、冶炼等等劳动密集产业的士绅们,惊讶的发现,随着朝廷先后取消调供制度、匠户制度后,直接将资金投入某一商品的扩大生产,远比过去在城乡间搞农副产品转运要赚钱得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他们不再选择像过去那样,从乡间一家一户的收购布匹,运到城里销售,而是干脆就在城镇边缘购置土地,建立作坊,雇佣工人,进行统一生产。

这一方面是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官办工坊所采取的生产模式。在工部下辖的几个官办公司中,常常有技术熟练的工人,乃至于底层官吏,积累了一定资本后,可能也觉得自己没有继续升迁的机会,干脆直接选择辞职,回到家乡,自己开办铁铺或者木工铺子等等。

一开始工部还十分警惕这种状况,但上报到内阁那边时,朱由榔亲自给予了批示,只要没有保密技术泄露,不应干预正常的市场活动。

这回干脆也发挥发挥余热,

于枢密院、兵部协助下,在原镇海卫,卫所废除后,现更名为宝山县的长江口处(今吴淞港),主持建立新的“海军兵学苑”,担任受任学苑祭酒,为海军培养专业人才。

在一次次的扩军,调整,补充当中,逐渐为朝廷所掌控。

当然,其中也有郑成功积极主动配合的缘故。

毕竟以这年头的“官本位”思想,能封侯拜将,与国同休,谁特么煞笔了去干啥“海贼王”?当年胡宗宪一说诏安,“海贼王”汪直马上就屁颠屁颠赶过去,郑芝龙一听清军南下,立马就要北上投诚。

封建社会,相比于跻身贵族名门,成为稳固的统治阶级最高层,能和皇帝共富贵的诱惑,什么富可敌国,都不值一提。

而这一回,朱由榔算是正式从明面上宣告了自己和朝廷对海军的完全掌控。

反倒是几个都察院文官觉得不妥,争执了一下。

但郑成功本人的确是被陆军将领们给暗暗恨上了,这也不算什么不团结,军队嘛,就是这样,没点摩擦那还叫暴力机关?

毕竟这事情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海军在过去战争当中,的确没有特别显眼。

尤其是郑成功本人,很是给人一种“捡了便宜”的感觉。

对于许多军中将帅而言,若非你朱成功胎投得好,继承了你爹那点家业,会轮得到二三十岁毛头小子,就混到国公、都督,和我们平起平坐,甚至还高一头?

这就是为什么说是“大部分”将帅会郁闷的原因

海军都督府脸都快笑麻了

在过去,海军每年军费,大概和当时编制七个师的光复前军相当。

而现在,新出台的未来军费分配,海军独占三成。

这意味着,海军一个都督府每年的经费,比两个野战军,加上一个边防军绑一块,还要多。

现在准噶尔全国满打满算,都凑不出十万人马来,你保留几十万野战军,比特么“冗兵冗费”的北宋还夸张,要对付谁?

军费削减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而且就总数而言,其实军方也没吃多大亏。

规划中提到,军费支出下降到总支出的三成五,但财政收入却也要同比增长五成,这一增一减算下来,军费其实也就下降了六分之一左右而已。

且随后的人员裁减,原光复七军加起来五十六万多人,前后左中右,每个野战军只保留四个师,光复骑军不减反增,扩充至五个师,合计二十余万。

剩下各边防都督府,分流十八到二十万。

“诶,人家官府开的条件好啊,又是分田,又是给银子,立了功的,还能在官府那里领差事。”

邻桌喝酒的脚商应和道

“却是如此!我前几日就看到,这南京城巡曹衙门里,多了不少生面,许是军中转来的……”

当然,他们更为关心的倒不是什么军队,而是这份五年规划里的其他内容,比如鼓励私人行社发展的,有关税务调整的,等等。

规划中提到,未来银行将逐渐提供部分抵押信贷服务,倒是算给许多新建行社商人的福音。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