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瓦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90节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90节(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步兵师加强了复合化

增设协一级单位,既可以作为师下辖,也可以独立编制,拥有独立作战能力,即后世的旅级单位。

过去的营级单位缩编,上面增设标一级,相当于团级作战单位。

新的指挥链条大概是

“军-师-协-标-营-哨-队”

毕竟燧发枪的出现,意味着火枪兵的排列密度大为增加,军队将正式进入真正的线列步兵时代,许多过去用于补充火绳枪方阵的兵种,都将逐渐被淘汰。

比如刀牌手,长矛兵等等

这倒不是说这些武器都会消失,而是作为单独编制的兵种,会逐渐取消,最多成为士兵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的辅助兵器。

一线作战部队,将只会剩下骑兵、步枪、火炮三种形式。

明军的近代化进程,正在加速

直到战争结束,军费开支比例大幅降低,工部研发经费也多了

从机械结构到燧石,经过不断尝试,终于有了成熟技术

燧发枪枪机结构和火绳枪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内部增加了一个弹性簧片

因为燧石不同于火绳的明火,必须要剧烈摩擦才能打火,而传统的扳机结构是没法完成的。

除此之外,二者枪机的材质和加工难度也不相同

大家第一次重新正视了西洋人的军事威胁,事实证明,按照枢密院的总结,如果在兵力悬殊不大的情况下,荷兰雇佣兵和明军的战力,大约基本相当。

其中野战状况下,对方不如明军,但攻防战中,荷兰人的堡垒以及火炮都很是棘手。

枢密院一方面接受了郑成功的意见,派出工程师和测绘人员,前往刚刚收复不久的热兰遮城,哦,现在被陛下赐名安平城,进行测绘工作,总结经验。

同时,也针对战斗过程中暴露的一系列问题,议定改良方案。

是的,明军又要军改了

朱由榔把皇室所有,在国子监原址后方,皇家寺庙,鸡鸣寺的房舍,全部拨给了新的大学,作为学生宿舍。

可怜人家鸡鸣寺,从西晋传承至今,还是太祖朱元璋亲自下旨重建,从此成为大明的皇家专属寺庙。

结果被这个不讲道理的皇帝,直接就划走了大半房舍,只给大和尚们留下几座殿宇。

同时,为了凸显对大学的重视

1810年,刚刚从拿破仑铁蹄之下幸存,一败涂地,以极其屈辱的姿态结束了战争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

为什么呢?

因为自光烈四年,教育改革以来,用了近六年的时间,朱由榔已经把上下游工作都奠定了基础。

下游,光烈九年,全国小学堂总数超过一千八百所,中学堂近两百所,有已经成型的中、低级教育体系,为大学提供素质生源。

上游,翰林院改制,新成立的格物院、策研院,作为大学毕业生的进一步进修,和科研、就业单位。

就缺中间这一级,也是十分重要的承下启上的存在。

而且新朝廷严禁买卖官职、功名,如果被发现,那是和贪污同罪,最少也是流放海南、台湾的。

南京的国子监,也就从此败落闲置下来,直到光烈九年都还一片荒芜,以至于干脆变成了应天府衙堆放杂物的地方。

但光烈九年之后,却立即热闹起来

确切的说,是光烈八年幕府山会议以后,原本无人问津的国子监旧地,又成为了南京城内,和江南士子的议论热点。

因为当初公布的《幕府山朝会简要》中

因为按照规定,国子监的生源主要分为六类

举监,贡监,荫监,例监,夷生与俊秀生。

其中夷生就是外国留学生,自不必提

举监是会试没考中的举人,留在国子监读书;荫监是勋贵官员子弟

而剩下的贡监、例监,说起来是地方“推荐”的学员,其实就是花钱买的。

不过朱由榔估计,这个实战机会不会太远。

第37章 金陵大学(上)

南京城北

鸡鸣寺南侧

这里原本是大明南京国子监所在

军中朝中,一大批骨干大臣,都要迎来退休

新老换季,正是风起云涌之时

对于朝中壮年大臣而言,正是削尖脑袋想办法表现,往上钻的时候。

而对于军中青壮将帅,也正需要立下军功,向上面证明自己的能力。

所有人都在猜测,瞿式耜、李过退休后,接替这军政领袖位置的人选。

朱由榔看到方案后,点头认同

嗯,终于从明清募军模式,迈向北洋那种近代军队了

哪怕先搭个架子呢?

当然,枢密院还是颇为谨慎的先从御前中军试点,搞出三个标准的新型师,观察效果再说。

当然,最后的成果还是得靠实战检验

按照枢密院初步的新编制方案

明军编制内的炮营,作为师一级单位直属,将进一步下放

指挥层级也要从过去的军-师-营三级结构,逐渐复合化

确保最基层的独立作战单位,能同时统合步、炮、骑、辎四元结构。

军、师一级单位没有变动,但新设了独立编制的炮兵师,作为战略炮兵力量。

火绳枪枪机以易加工的铜为主,而燧发枪必须使用钢

总之,二者的区别并非只是换了个点火方式这么简单,燧发枪从发明到改良,再到广泛应用,大约经历了七八十年时间。

工部拿出成熟的制造方案,但制造成本相较于火绳枪,也上涨了近两成。

不过还是值得的

但装配燧发枪以后,明军的编制就会进一步发生较大变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这一次军改,其实和荷兰人的关系不算大,真正原因,还是燧发枪技术的成熟。

明廷工部武备局,其实早在光烈三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燧发枪的设计和改良工作。

燧发枪虽然早在几十年前,东西方的工匠人员都有设计草案,但一直没有推广。

因为早期燧发枪的点火率实在感人,基本不具备实战价值

而东征、北伐,一系列战争接连不断,工部各工坊主要精力也大都放在生产上,研发经费有所削减。

将自己的王宫捐献出来,建立了被称为“现代大学之母”的柏林洪堡大学,并且立下宏愿“这个国家必须用它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它物质上的损失!”

威廉三世的期望并没有落空,后来,从柏林大学走出来的人包括但不限于:黑格尔,叔本华,马克思,恩格斯,俾斯麦,普朗克,爱因斯坦和周总理……

仗打完了,财政终于能抽出大把银子,投入到国民经济和民生、教育等等领域的建设当中。

小学堂完全是皇家出资办的,中学堂则是内帑和财政合资

而大学,作为有行政级别的国家教育、科研机构,自然就不能是皇家私产了。

而是由财政全权出资,并由礼部派遣官员管理

当然,朱由榔还是不放心这些官僚办事,倒不是说他们有啥坏心眼,只是许多东西会被自身的时代局限性限制住。所以他还是给这所新成立的大学,注入了自身的影响力。

有关礼部的报告内容里,有这么一条

“礼部规划,于光烈十年以前,基于全国现有的小、中学堂教学体系,重建国朝最高学府。”

这不是简单的重建过去的国子监

而是明确言道,是基于现有的中小学堂,设置的更高一级学府,也就是大学。

关于大学的建立,对于现在的朝廷而言,可谓是水到渠成,而并非是朱由榔脑袋一热的临时想法。

故而国子监的生源质量到底如何,就不难想象了。

反正但凡正经科举入仕的官员,那都是一万个瞧不起的。

朱由榔光复江南以后,一直以来都没有再恢复国子监

一方面觉得实在没必要,毕竟经过乱世之后,那些有恩阴资格的勋贵、大臣之家基本都完蛋了。

剩下少数跟着朱由榔起兵,再造河山的精英,也瞧不上国子监这种货色,宁肯让自家子弟去读兵学苑,或者学新学考功名。

不同于后世人意识中常常理解的,认为国子监就是古代的“大学”

但其实相差很大,国子监其实更类似于教育局,具有教育管理职能,只是这个教育局刚好还办了一所直属高校,名叫国子学而已。

不过不同于后世的清华北大,在明代,国子监监生,并不是一个多么让人仰慕的存在。

甚至在读书人中,“监生入仕”,那都是要被人瞧不起的。

比如,去年高升陕西按察使的于成龙,很早以前就有了监生功名,但一听说有机会再科举,还是非常麻溜的想要夺一个正经功名。

李定国的地位本就超然,估计是不会再加枢密使衔的,而瞿式耜的位置,许多人猜测是陈子壮或者堵胤锡其中之一,这二人刚好都比瞿式耜小半轮,五十多的年纪,正是一个文臣的菁华之年,反倒是张同敞不太可能,毕竟过于年轻,入阁亦是极限,总不能当几十年首相吧?

这种情况下,作为天子的朱由榔一举一动,都被朝野上下死死盯着

所有人都不会放过任何机会

这次军事会议,主要是关于对荷兰战略,以及台湾战役问题

郑成功的战报,在枢密院以及明军高层,都产生了不少反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