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瓦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99节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99节(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越军这边,看到明军开始压来

顿时就有些混乱

虽然对方只有区区数千人

不过明军的纪律极为严整,六个小方阵宛若豆腐块一般

整齐的步伐声响彻一片,雪亮的刺刀,在阳光照射下,烁烁发亮

眼睛都快看呆了

再三让侦察营和特务标将士试探,真的不是越军做下的圈套?

事实证明,好像还真的不是……

白贵愣了良久,才下令

也别等主力部队南下汇集了

军事指挥制度、武器技术,日新月异

越军浑然不知,自己所面对的,并非是过去早已崩坏腐烂,军阀化的明朝卫所、募军

而是在八年多艰苦战争中,养蛊养出来百战精锐,是十三年军事沿革改出来的近代化军队。

-------------------------------------

谅山之侧,越军三万余众

但也就是在这一亩三分地了

近百年来,安南也就和南边的广南国,或者澜沧菜鸡互啄,哪里知道明军、清军是何模样?

在他们的意识中,打仗,大概就跟自己以前和广南、暹罗之类打得时候一样

几万大军呼啦啦扑过去

当初郑祚他爹,郑梉讨伐阮氏之时,十几门红夷大炮,就能取得优势

可还来不及让他胡思乱想,却只见对面的火光越来越密集

弹丸也越来越准

从越军推在前面的十四门火炮阵地,向后不断延伸

对射之中,越军炮兵哪里是对手?

不到一个时辰,就被基本打哑

“一发装填,三号药包,仰角四十四度!”

命令传达下去,准备完成后的炮长向军官举手示意

“二哨第五炮就位!”

“四哨第三炮就位!”

……

甚至明军炮营军官只是听声音,和火炮射击的曲线,砸在土地上溅起的烟尘,就知道这是多大重量,是轻型还是中型火炮。

炮营统带直接就作出判断

对方大概使用的,是荷兰人通常装备余武装商船上的十二磅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而后面无表情,丝毫没放在眼里

直接旗语传令

套筒式刺刀

这种新式刺刀装备到部队以后,所造成的最大影响,就是长矛手开始大幅下降。

因为套筒刺刀装配起来比之前的塞入式简单,也更快,更重要的是,不影响开枪。

故而火铳手可以取代长矛手的生态位

可以预见的是,最后的结果就是,向十八世纪那样,直接就没有长矛手这种兵种了

格物院每年烧八十多万,工部武备局每年科研经费也有六十万

加起来,够给御前中军全军发军饷了

银子砸下去,虽然绝大多数都是打水漂

但还是砸出来了不少成果的

比如钢材改良

第46章 谅山之战(上)

“将军,听说明军在北边,可是把那什么清虏压着打,厉害得紧啊,咱们是不是……”

身侧副将向自家主帅提醒道

主帅,安南兵番长官(相当于兵部尚书),名唤崔庆宇

丝毫没有把这放在心中,从情报上看

现在的明军刺刀得到了改良

之前受限于钢材质量,明军刺刀采用的是早期的塞入式刺刀

这两年,格物院材料所加入了试验和改良钢材的工作中

科学试验这种东西,基本上就是烧钱

对于这一点,朝中有不少非议的,但朱由榔一力坚持下,还是继续狠狠烧钱

协属骑兵营直接绕道侧翼

步兵两标,六营,列为六个小方阵

炮营三十六门火炮,分为三个哨,夹在步兵方阵之中

往越军方向压去

“放炮!快放炮!”

沿着山北麓一线排开

而在队伍正中,是那十四门最为宝贝的红夷大炮

崔庆宇已经开始想象

自己“大炮一响,敌军俱为齑粉,四散奔逃”的景象了

对面的白贵,看到如此一字长蛇阵

若是在几十年前,后金和天启、崇祯初年,恐怕北边大明的军事作战风格,也好不到哪去。

但是,战争永远都是进步的催化剂

八年多的抗清战争,面对满清这个强敌,双方都在军备竞赛,清军方面,先是新军改革,后来又引入荷兰技术。

明军这边,更是针对战争中暴露的无数问题,不断补充,改革

就像此时欧洲刚刚结束的三十年战争一样

随后明军停火,六个步兵方阵,整齐划一,不不往前

被明军炮火扰乱,惊惶之中的越军,只是在将佐勒令下,一窝蜂的拥挤涌去

“准备齐射,前进!”

崔庆宇的自信的笑容很快就凝固

只听得一片铺天盖地的轰然响声

随后对面明军阵中一片焰火升腾

无数弹丸朝着越军的一字长蛇阵扑来

这明军也会“秘密武器”?妈的荷兰人,也把火炮卖给明人了?

然后,越军就能见识到

什么叫真正的炮兵

三十六门火炮,在接受过中学水准的几何、算术教育的队哨指挥官,校对计算后

装填弹药

“各就位!”

全军一线作战,只有火枪、火炮、掷弹、骑兵

-------------------------------------

“通通通”

隔着两里地,越军的红夷大炮就开始放了

不过这些越军眼中的秘密武器,在明军眼里,早就司空见惯,没什么稀奇的。

刺刀这种东西,别看只是薄薄一片,可其技术含量,可比什么燧发枪,乃至于线膛枪难多了。

甚至直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极其拉胯的近代工业,都无法广泛装备刺刀,只能以传统大刀来补充军队近战能力。

适合锻造薄刃刺刀的碳素钢,直到十九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才广泛应用。

在此之前,欧洲军队倒是也装备刺刀,却并非是那种后世常见的薄刃刺刀,而是套筒式刺刀

这便是现在明军使用的新刺刀了

越过镇南关扑过来的明军,也就几千而已

而自己手中,有整整三万多大军

更关键的,还有十四门从荷兰人那里进口的红夷大炮!

整整十四门啊,红夷大炮啊,多牛逼

说起来,越军在东南亚一带,的确颇为能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