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瓦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317节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317节(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因为安南不是内地,这里独立于大明已有百年,此前也不过被统治了几十年,还非常不愉快,如果明廷直接插手统治,恐怕入不敷出。

而他郑祚,可以当这个“维持会长”。

但在此之前,还有一个人比他更合适,那就是黎氏,如果黎氏还在,既有名义,而且又没有实权和太多旧部威望,岂不是更适合做明廷的傀儡?如果是那样,明廷还有什么理由绕过自己。

但他破门而入之时,却是面色煞白

里面根本没有人……

被吵醒的郑祚,听闻城中大乱,先是大怒,随后却居然冷静了下来,竟是一声不吭,勒令自己的亲信率兵锁住宫门。

然后让世子郑根登上宫门,带着人朝着外边涌来的乱兵嘶吼

“告诉大明天兵,郑祚愿降!”

不得不说,郑祚这小子,作为后黎郑氏政权历史上,难得的几个有作为的主,脑袋转得也快。

见情势不对,第一反应不是负隅顽抗,而是立即投降

此时城中,数以千计的乱兵分散各处抢掠,武德恭则带着两千多人,和刚刚反应过来抵抗的禁军混战一片。

三千骑兵,足以一锤定音

当越军禁军将领,看到那顺着街道,汹涌而来的骑兵集群时,就已经明白了一切。

安南并非没有骑兵,城中禁军,就有骑兵编制,但相较于大明,实在是少得可怜,战斗力也是天壤之别,根本就是螳臂当车。

眼前这三千骑兵,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城内形势嘈杂,步兵集群难以列阵之时,基本上就是战无不胜,一路平推的最强利器。

禁军是郑祚手里最可靠的军事力量,所以,当城中乱起后,禁军也马上出动,虽然还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但可以确定的是,动乱自北面而起,必是武德恭部作乱。

正是拂晓时分,被临时叫醒的士卒,还没来得及集合,就被军官勒令着,扛着刀枪,便向着有人的地方窜。

这反而进一步加大军中的恐慌

毕竟经过一个多月的围城,大家的神经都已经非常紧张,被突然来这么一下,更是惊慌失措,根本无法做出有效抵抗。

又见大量人马直逼幕府而来,被临时动员的禁军连忙应敌,但恐怕为时已晚……

虽说,大明的爵位向来都是世袭的,但在朱由榔中兴以后,所立定的承袭制度,是袭爵减等的。

这不仅是针对勋贵武爵,对于宗室也同样如此,哪怕是嫡系皇子,承袭亲王爵以后,最多五、六代人以后,就和寻常百姓无二。

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但有一种爵位除外,那就是藩属国

平定辽东,光复沈阳,并东北以后,朱由榔就再次册封朝鲜王,过去朝鲜国王虽然也受大明册封,但作为独立国家,是没有等级的。

一番“赤胆忠心”,却也是令人感动。

当然,知晓内情的明眼人都知道,黎维祺和陈桂等人早就没有其它选项了。

此时整个安南北部核心地区都被明军控制,尤其是升龙府

而且,若是明军真的撤出,没了军队镇场子,其他不言,就凭黎氏那个空架子,真的能抵挡得住郑氏旧部反扑吗?那不就是送死!

就算不死,也就是成为另外一个军阀的吉祥物和傀儡罢了。

所以,当消息传回来后,在民间舆论中,天子此次出兵,不仅不是什么“穷兵黩武”,而恰恰对上了士子读书人的胃口,是维护纲常宗统的道义之举,实在该大书特书才是。

朱由榔也不至于吃相太难看,关于对安南的安置问题,之前和内阁就已经有所商议,定下方案了。

先是下旨,赞赏陈桂等黎朝旧臣“不忘臣节,明理识义”,又安抚黎维祺,表示之前越军北犯,都是郑氏逆臣贼胆包天,串联西洋蛮夷,与黎氏无干。

随后又非常谦逊地表示,黎氏为安南主,已有两百余年,世代为大明藩篱,又为人所篡,惨遭荼毒近百年,大明怎能挟恩吞并他人社稷?

明军既然已完成使命,当全军撤回广西,以明邦国之谊。

最后,安南,请内附!

第67章 交趾郡王与安南都督府

安南战事的进展,比朱由榔和内阁宰执们想象中要好得多

对于安南而言,其实如果直接强力征服,破城灭国,反而落了下乘。

因为安南和缅甸、蒙古之类不同,倒是和朝鲜差不多,受中原文化和儒家宗法影响较大,算是“小中华”,故而对于这样的地方,一味强压,反而会激起不必要的矛盾。

陈桂找到黎维祺后,伏地痛哭,涕泗横流

随即配合明军,在城中贴出安民告示

表示乃是郑氏挟持后黎宗室,苛虐王室,有违人臣伦理,为上国所闻,故兴师征伐,本是作为宗主国,替黎朝宗室诛灭叛逆,匡正社稷,重定君臣之道。

不得不说,这个理由,在这个年代,那就是天然政治正确的,尤其是对于安南这种,和朝鲜一样,受儒家文化影响近千年的东亚文化圈国家而言。

焦琏也颇给黎氏脸面,将其迎入内宫,并“让”其委任陈桂为宰相,十数名参与谋事的内应官员充斥六曹。

遂而,喧嚣和哭喊声,顷刻响彻

“李桁欲挟持王上,篡权幕府,我等奉王上密诏,入宫翊卫!”

“诸将士,随我入宫!”

武德恭属下均驻于城北营中,他们并没有选择直接打出迎明军入城的旗号,甚至都没有打出给黎朝旧主报仇的名号。

而是颇为狡猾地,先把矛头指向郑祚身边的大臣,现在正主持幕府的宰相,李桁。

这自然是雷汜的勾当,就在不到两个时辰前,锦衣卫已经通过在禁军里的暗桩,通过宫墙小道,将黎维祺一家转移至宫外。

也不怪禁军看的不严,过去近百年,郑氏一开始还对黎氏严加看管,后来就没当一回事,只是在宫内指定了住所,死活都懒得管了。

郑祚面对空荡荡的宫门,愣了良久,忽得面色决然,提刀返回宫中,威胁妻妾子女自尽,随后领兵和世子郑根,在遍及半个河内城的火光中,率军冲破宫门,与外面的乱军砍杀一团。

战斗持续至日近正午,才基本结束

下午,明军步营先锋六千余入城,维持秩序

但却也不是毫无防备的无条件投降,而是先让人控制宫禁,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不会被哪路趁乱行凶的乱兵或是仇家给结果了,然后再和明军谈判。

那为啥是派世子去,他本人呢?

郑祚安排完后,立即带着数十号亲卫甲士,提着刀,就去寻住在宫中的黎朝名义上的君主——黎维祺一家。

郑祚是个聪明人,在他想来,此时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其实不是外边的明军,而恰恰是黎维祺。

原因很简单,他既然投降,那明廷为什么愿意接纳呢?

别说眼下损失惨重,指挥混乱的禁军,就是再来几万大军,恐怕也无法奈何。

飞扬闪烁的马刀,铮然作响的铁蹄,迅速在城中街道犁出一条条血色痕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原本还在顽抗的禁军顿时大溃

直到此时,见局势已经基本掌控后,已然和率骑兵入城的参将何光远汇合的雷汜,才让人授意武德恭和陈桂等人,正式打出了黎朝“诛逆还政”的旗号。

禁军方面,只剩下不到两千人,退入幕府和内宫

更关键的是,城中乱局还没个结果,北城门却已经开了。

原来,明军的“撤退”,其实只是做给城中的郑祚看的罢了,与此同时,三千多马营骑兵,在大营拔寨外撤的同时,却反而拆分成数股,向北门外运动。

由于骑兵机动性更强,再加上红河平原,除了河流,几乎没有阻碍,只是当夜,便迅速奔袭三十余里,杀了个回马枪。

北门一开,无数擎着火把的铁骑,就顺着城北大道,飞驰而入。

这几乎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也就是说,一个大明的亲王,和朝鲜王之间,无所谓高低可言。

而朱由榔这次册封,正式厘定了,朝鲜王位同亲王,且世袭不减等。

与其如此,还不如彻底投了大明呢。

再三“谦虚”的退让之后,大明天子出于对黎氏诚诚之心的“抚慰”,终于答应,正式派军长驻安南。

过了数日,南京紫禁城明发圣旨,册封安南国王,黎维祺为交趾郡王。

同时,黎维祺为感皇恩,入朝觐见

而朱由榔也表示,绝不干涉安南宗室承袭,黎氏交趾郡王爵世袭,非罪不废,不减等。

这番“感人至深”的表态,让天下士民都觉得,我大明天子真是厚道人啊,明明出兵控制了人家的首都,却不吞并,反而为其扫清叛逆,还政国主,简直就是商汤周武,上古先王一般的作派!

不过很显然,这只是做给人看的表面功夫罢了,毕竟安南两度与大明为藩属,早在明太祖那会儿便是“不征之国”,后来成祖虽然也占了几十年,但独立后又朝北进贡,贸然吞并,国内外影响不好。

河内这边,哪敢真“还政国主”啊?

黎维祺再三“涕泣上书”,向南京“表诚诚之心”

言到,虽然郑氏作乱犯大明边境,是其一意孤行,但黎氏作为安南国主,亦有未能约束之罪,为藩臣之国,岂能无干?况且,既然黎氏无能治理安南,以至于为权奸所篡,贻害百姓,不如为大明辖制,尚能保全基业。

与其如此,不如用黎朝这个白手套,来转一手。

故而,当黎维祺君臣所署的国书递到南京之时,京中报纸在指示下,大为宣传。

整个南京乃至于周边江南士民都知道了,大明替安南做主,讨灭了不安臣道的权奸,还政给黎朝国主。

这种宗主国给藩属国主持公道,尊王讨奸的事情,在中华文化圈中,可谓是天然政治正确。

当年汉唐鼎盛时,就喜欢用类似的由头找周边小国麻烦。

然后黎维祺便在感激涕零,当然,也是别无选择之下,迅速拟定了一份敬献给南京的请罪谢恩的国书。

在国书当中,第十八代安南国王,后黎皇帝黎维祺,先是向大明天子请罪,表示自己“能劣行卑,未能约束臣属,而犯天威”,然后又请罪不应僭越皇帝号,辞帝号,王爵。

过去,越南君主,对内一向都是以“皇帝”号自居的,明朝虽然也知道,但毕竟没法管,只要对方在往来国书上,还是自居为安南国王,就不予计较了。

而现在,黎朝宗室连这个也辞了

在请罪之余,对大明的“仗义执言”,“匡扶正义”表示感谢,并承诺,此时大明出兵一干粮草、银饷消耗,和将士功勋赏赐,都由安南补偿。

表示自己是收到了郑祚传出的“密诏”,宰相李桁企图控制朝局,从而向明军投降,自己自然是要遵从旨意,入宫勤王,清君侧了……

上千宣化军自城北作乱,这些军阀兵马也无所谓纪律可言,河内相较于安南众多郡县而言,也的确是最为富庶的地方,起码比宣化强多了。

于是乎,城中民户、市集很快就遭殃,乱兵肆意淫掠,混乱也快速传播,一个多月的军管强压之下,亦不乏敢铤而走险的流氓地痞之类。

甚至不少不安分的其他守城溃兵,也加入进来。

武德恭则带着最为核心,也是勉强能收拢的两千多人,朝着城中的幕府和王宫攻去,沿途鸡飞狗跳,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居民在惶恐之中闭门不出,门外甲胄刀兵呼啸而过。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